当前位置:书画院 > 

墨韵方寸间

发布时间:2021-10-07 0:13:54|来源:中国周刊|作者:阚爱萍
微信图片_20211007001209.jpg

广西合浦惠爱桥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水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从小生活在江南古城镇江。

镇江的青山绿水、碑林石刻,米芾的城市山林,焦山的瘗鹤铭,无处不孕育着历代书家的智慧。记得上小学一次春游时,看见一户农家小院的墙根有一块残存的石碑,上面刻有“城市山林”四个字,当时残存的碑石在农家小院时常可见。后来听说这块石碑存放在焦山碑林,是米芾所书。这些都深深印刻在记忆里。儿时的情景造就了我对书法的向往。

人们常说:学习之初要取法乎上。何为“上”?初学时不能理解,看任何字帖都好,都让我感动,随着岁月增长,当我再走近它们时,对历代经典碑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那线条稳健的力度和历史文化脉络深深地影响着我。怀着对先贤深深的敬畏,我努力地靠近它,一点点求索、一步步耕耘……

选择碑帖,有着自己对碑帖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日后创作水平的高下。就楷书而言,我常临读魏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王羲之的《乐毅论》,还是王献之的《十三行》,钟繇的《季直表》,每次临读都有收获。如临《季直表》,它结体成扁势,楷中有隶,隶中有行,其用笔舒展,小中见大,密处见疏,具有不拘不泥的特点。从中我体会到,在临贴时就要无我,力求接受原体笔意,纵向取势,横向取趣,以求气格高古;而在创作时又要充分表现自我,将古人的笔意融入其中,从而使作品浑然一体。

微信图片_20211007001217.jpg

《沁园春长沙》


我在临习文征明的《衡山家报》九封家书时就想,他们那个年代为了追求理想,进京赶考,坐小舟,遇风浪,防盗贼,夜不能寐,千辛万苦,一封家书要寄数月,他在家信中曾写到,“书寄故乡何日到,寒兼羁思一时生”,感叹自己无法获得家信的苦闷心情。而今,我内心始终珍藏着先贤这份执著与坚守。

我们这个时代,在明亮的灯光下,随时翻阅各种书籍资料,博物馆、图书馆、书店、网上随时可以查阅,跨越时空,不用为赶考或家信焦虑,尽情享受当代文明的成果。正因如此,内心的恬静与淡然则显得更加可贵。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走进书斋,播放一曲优雅的音乐,倒上一杯香茗,笔墨浸入砚池,进入到创作或临习状态,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读书创作时的我,心就会宁静,思绪仿佛跨越时空,与前贤古人交谈,就好像我和家人每天要唠嗑一样,有了对话和沟通,心里便是踏实。书法艺术凝聚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临帖中感悟精髓,在读书中升华修养。(文/阚爱萍)


微信图片_20211007001222.jpg

阚爱萍 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沈鹏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研及创作,精小楷,兼隶、行,善绘画。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协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翰墨新传”书法教师培训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333培养工程”青年领军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镇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品曾被蔡元培纪念馆、奥组委水立方等多处收藏。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