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虚中诗一首》
跟李永相识是在2008年,他从西南大学毕业入职湛江师范学院(现已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和我成为同事。后来熟悉了,才知道我们同庚,且都是中师毕业。李永参加工作后,又因喜欢书法而孜孜求学,天南海北地迁转。他从江南到西南,再到岭南,如今他又在暨南大学曹宝麟先生门下读博士,我们又成为同门,也许都是拜书法的缘分吧。
李永相貌文质彬彬,笑起来很有亲和力,很有些江南的文人气质,但并不文弱。他为人坦诚,且善饮酒,又颇为豪爽,或许是受了大西南山城的熏陶。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出“书如其人”,这一观点在李永身上也可得到印证。其性格的多重特点,书与他法风格的复合特征之间恐怕不是偶然的对应。
《赵仪碑跋》
李永曾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其主打书风正是江南萧散飘逸一路,主要表现在行书上。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根基,下及苏、米诸家,此外对放翁、香光亦有涉猎,由魏晋而至宋、明,路子是极为正统的。按说这是一条大众化的习书之路,很难写出自己的特色,但李永很懂得取舍,他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并发挥了更适合他自己性格中文质彬彬的一面,形成了以清雅秀丽为基调的风格。
翻阅李永的作品,可以得到遒媚峻拔的总体印象。他的用笔流畅洒脱,如行云流水,既精到细腻又不失矫健刚劲;节奏把握快慢自如,收放有度,足可窥其内心淡定从容。其行书结体又偏于修长,更显得气息醇正,真有世家公子傲然不群、凭栏临风的意象。如果说还有需要更进一步的话,那么我认为要是在此基础上笔画的轮廓变化能更加丰富一些,各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些,就更臻完美了。
如同他的性格,既有文质彬彬潇洒的一面也有豪爽直率的一面一样,除了清雅秀丽这一路的书风外,其作品还有浑穆率意的一面。我记得李永宿舍里曾张挂一张徐无闻先生的隶书立轴,作品笔画刚劲,力透纸背,有汉金文的影子,气息平和静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他十分佩服徐先生,徐先生学识渊博,其书法植根于其深厚的学识修养,所以格调能高出时人。李永在篆隶方面的学习,我以为至少在观念上是受到了徐先生学习书法要重视学养的影响的。李永喜读书,善思考,对书画史考证、书画鉴藏研究很有心得,文章亦时常见诸报端。暨南大学后,他在书画鉴藏考证方面又深受晏庐师影响,则更使其书法创作有了深厚的依傍。
李永曾说,搞书法的手头活计一定要做得好(大意如此)。他认为书法创作提升要勤于临池,心性再高、学问再深、读书再多,若疏于临池也是无用。书法是一门艺术,同时它又有独特的技法支撑,这就需要书家多向古人学习,多向古人传世经典书法作品中去找感觉,努力锤炼技法,有了精妙的技法支撑才能把形而上的、无形的内在东西表达出来。简言之,技精才能进乎道、技道双修。
他不是任情恣性,恃才使气的狂人,而是十分注重技法锤炼的踏踏实实的人——这一点大概是受南艺学风的影响。同时,他又能放得开,不拘小节,冲破约束。他的手粗大,但并不影响他写一手细腻精美、隽秀含蓄的小楷,也不影响他拓一手精美绝伦的印章边款。当然,用起刀来,大手有力,大处小处都能兼顾,粗中有细;用起笔来,提按绞转,方圆顿挫都能恰到好处,举重若轻。性格使然,李永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不故作妄语,这一点又颇得学生的钦佩。
书法创作应随心所欲,当然,随心所欲必须依赖于熟练和高超的技巧。在这两方面,我认为李永都做得很好,希望他继续随心任性,走得更高更远。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