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王西京:守正创新出精品 戏韵丹青气象新

发布时间:2024-02-05 19:41:44|作者:董玲

2《贵妃醉酒》 105X77cm 2023年.jpg

《贵妃醉酒》


5《无题》113X70cm 2023年.jpg

《无题》


4《无题》123X70cm 2023年.jpg

《无题》


11《无题》111X68cm 2023年.jpg

《无题》

王西京被誉为“书写民族史诗的艺术家”,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一位用艺术书写民族史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高尚人格与优秀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伴随着共和国70多年的风风雨雨,王西京见证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艺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与时代同步、为人民作画的价值观和创作思想。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和创作经历,会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和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所感染,从而能深刻体会他根植于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土壤的艺术根源。


王西京从事创作实践近六十年以来,创作发表了数万幅包括人物画、新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年画、连环画、插图、速写在内的作品,林林总总,蔚为壮观,堪称中国画坛少有的、多领域的高产艺术家。而从表现题材以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他的作品展现出史诗般的宏大审美气象以及从历史到当代的人文精神传承。


他说:“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就要为人民树碑立传,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德,无愧于人民的重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时代经典以回馈时代,回馈人民。”


以戏入画 由画品戏


作为一位资深戏迷,王西京从小就爱戏。


无论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秦腔、川剧……各个戏种、各种唱腔,没有他不喜欢的。他说,缘于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戏曲艺术才能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璀璨夺目。而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戏曲艺术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夯实戏曲创新创造的文化根脉。王西京希望在戏剧人物绘画方面探索一条新的艺术道路,籍此抒情写意,发掘民族艺术精魂。


戏曲人物的再次艺术创作,是最为考验画家艺术修养的,因为不仅要了解戏曲人物原型的各方面资料、吃透其历史身份及时代的角色,还要考虑戏曲对其的艺术处理。这些都需要画家融会贯通后通过笔墨对其塑造。将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定格,融戏魂于水墨丹青中——这就是王西京的戏曲人物画。


王西京说,戏曲与丹青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在国画的取材中,戏曲人物题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戏曲人物画,是戏曲艺术与国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观看王西京新近创作的戏曲人物画作品,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戏境画境交相辉映,生旦净丑活色生香,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人间百态片刻永恒。观者仿佛置身于观之能动、听之有声、呼之欲出的故事情节中。


14《五典坡》125X70cm 2023年.jpg

《五典坡》


3《盗御马》127X68cm 2023年.jpg

《盗御马》


19《无题》113X70cm 2023年.jpg

《无题》


12 《无题》129X70cm 2023年.jpg

《无题》


王西京说,“以戏入画,由画品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战国至唐宋时期的歌舞石刻、壁画,明代的戏剧版画插图,清代的戏曲木版年画,民国香烟画片上的戏曲形象……不胜枚举。“中国画”与“戏曲”之间具有多重同一性,二者遵循着共同的艺术原则——强调精神性、注重“传神”。中国画讲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戏曲中同样注重“略形传神,以神制形”;基于此,从艺术特征而言,二者均选择了写意化、综合式的表达,在“以虚代实,虚实相生”中直抵气韵生动的艺术意境;而落实在艺术手法上,即以夸张的线条和造型来强化艺术表现的张力与效果——中国画中的泼墨大写意,戏曲中夸张的脸谱、装饰便是有力的证明。从语言到视觉,从动态到静态,绘画对于戏曲的转译便是以探寻二者共同的生存原则为根基的。


“笔墨当随时代”,王西京说,将艺术直觉与感受融合于绘画语言表现中,根据自身对于戏曲的理解与个人生命体验,以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借古以鉴今、借戏以喻世,借由线条、色彩、形象等表现符号形成超越现实的情感表达,在捕捉戏曲人物的情态和稍纵即逝的人物动态的过程中,将自我的情感与对于生命的洞见、省察编织于其中。


无论是抒写爱国情怀、英雄气概,抑或是定格人生百态,唯有浸润了艺术家生命真性的当下观照,将生活与生命的价值寓于其中,那些曾活跃于历史中的人物、沉淀下来的事与情方才有了灵魂。这正是自己笔下戏曲人物画创变新生的不竭动力。


戏曲之美 瑰宝之光


当前,我国正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王西京认为,我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问题非常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认知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追星和寻找榜样是很多人成长的一部分。对于今天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其文化经验、自我认知、消费习惯等许多方面,都受到新媒介、新技术的影响。



15《无题》112X67cm 2023年.jpg

《无题》


20《无题》111X66cm 2023年.jpg

《无题》


7《无题》113X70cm 2023年.jpg

《无题》


戏曲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戏曲艺术蕴涵丰厚的育人资源,其中德在艺先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唱念做打的过硬功夫、真善美的心灵沟通、勤学苦练的执着精神,与我们的育人目标要求高度契合。王西京说:“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这样的活动特别好,你不去主动占领文化市场,去培养大众的文明程度和审美水平,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那么你的阵地很快就会被别人占领了。是我们的东西不好吗?不是啊!是青少年或者很多老百姓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他们知道我们的戏曲这么精彩,这么有文化,又这么好听,我相信他们会喜欢的。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画作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化对接融合,充分激活戏曲艺术以文化人、以艺润心、以美培元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如果一百个人看了这些画作,其中有一个人原意走进戏院或者在网上‘百度’一下戏曲人物或者戏曲故事,那就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戏曲艺术在文化交流中还扮演着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20世纪,京剧大师梅兰芳到国外访问演出引起巨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在外交领域的亮眼表现,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王西京认为中国戏曲不会过时,更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他要做的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瑰宝之光。


以文化人 以艺润心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


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穆桂英挂帅》《花木兰》铿锵有力、大气豪迈……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


王西京说:“比如我小时候就是看了《大闹天宫》这出戏之后,缠着父母为我买了一本《西游记》原著。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本来对戏曲毫无兴趣,但是偶然一个机会陪家人听了一场昆曲,他立即惊为‘仙乐’,并因为昆曲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成他来北京学古代文学。”


笔者的一位澳门的朋友说了一件事。前不久澳门理工大学举办的“京剧进校园活动”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甚至很多外国留学生也很喜欢我们的京剧。参与校园导赏的同学表示,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和导赏虽然有限,但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体会到京剧文化具有的历史性、艺术性、写意性乃至其能够不断传承的程序性,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传承。学生们还表示:“当代的年轻人跟传统戏曲并非格格不入,很多同学是因为不了解戏曲而对它有距离,而不是不喜欢戏曲。澳门的年轻人也和内地的年轻人一样喜欢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各个门类的艺术。”


凭着对民族文化精神深刻的领悟和对世界潮流下现代文化的深层思考,王西京在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努力探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普惠世界的新路径,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超然的人格精神。诚如斯言:人类命运走向了一个“同呼吸,共命运” 历史进程,以艺术的形式关注苍生、同济天下、拥抱世界,岂不善哉。(文/董玲)



DSC02213_bw.jpg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第十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