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元素 > 

筑梦夏布第一绣 ——访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 吴婉菁

发布时间:2020-12-18 14:25:23|来源:中国周刊|作者:李莉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27.jpg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落实民族文化复兴精神,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国周刊》以独家视角,推出非遗系列报道,传播中华文化瑰宝、讲述非遗传统技艺、美术、戏曲等背后的中国故事。



通过近20年的努力,她将粗犷质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民间刺绣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夏布绣工艺与针法,形成了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成为中国刺绣行业的精英人物、传承夏布非遗的代表人物。


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她凭借着一股韧劲,迈过一道道坎,开启一扇扇窗,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了自己色彩斑斓的人生。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34.jpg


2014年11月,夏布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张小红被评为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夏布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离不开张小红、吴婉菁等人的艰辛付出。



缘起刺绣梦 缔造夏布第一绣


刺绣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位姑婆在树底下绣花剪纸,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刺绣是世上最美的东西。

——张小红


夏布绣起源于北宋,流传于民间,早在2600年前,江西古越先民就开始种植苎麻,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夏布绣是以“中国夏布之乡”——江西新余盛产的夏布为绣地,是以材质命名的绣种,俗称麻布刺绣。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43.pn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小红在指导学生学习夏布绣技艺


张小红从小就和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七岁开始,她就跟着姑婆做针线活,学刺绣、钩鞋面、纳鞋底,精通了一手剪纸、绣花的好手艺。儿时埋下的刺绣种子伴随张小红成长,在而后的岁月中成为她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她为人热心,是亲友同事心中的“巧手姑娘”,那时,厂里出嫁的姑娘要准备的枕套、被套、电视机罩,出生孩子要穿的毛衣、鞋帽都托张小红制作,她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2002年5月3日,张小红下岗了。从离开工厂那天起,执着于刺绣艺术的张小红,再续刺绣梦。她告别家人,辗转天津、苏州等地学习艺术刺绣。学艺的那些年头,张小红吃尽了苦头,她每天坚持四点钟起床,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离开刺绣工作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她整天都拿着针线,舍不得不离开绣架,一直到晚上七点多钟才肯停止一天的劳作。


凭着勤奋与对刺绣艺术的独特领悟,她熟练掌握了艺术刺绣的常用针法。学成后的张小红回到家乡,在家里办起了“百灵刺绣室”,开始家庭作坊式地创作刺绣、研究装裱,同时深入民间,刻苦钻研,挖掘夏布传统技艺,并不断摸索和尝试将自然古朴的夏布与精美细腻的艺术刺绣结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小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用精湛的技艺开创了夏布艺术刺绣的先河,缔造了“中国夏布第一绣”,成为中国刺绣行业的精英人物、传承夏布绣非遗的代表人物。



守正创新 开夏布艺术刺绣先河


“以麻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张小红不仅改良了夏布的品质,还创新出6种针法,因材施艺,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大大提高了刺绣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古谚语云:“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质地生硬,要在这样的绣地上进行艺术刺绣的创作,绝非易事。为此,张小红在继承、挖掘民间精湛绣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实践,终于研发出天然且适宜的夏布处理工艺,通过对其进行特殊的软化工艺处理,终于克服了夏布硬、挂丝、拉毛、断线等缺陷,突破了夏布作为艺术刺绣绣地过于粗糙的难题。经过这种工艺处理过的夏布不仅手感柔软,还能保持夏布的肌理、纹路、色彩不变;在针法上,“应材施技、应物施针”,研发出适宜夏布绣的通透乱针、透底针、层叠针、芝麻针等针法,巧夺天工地结合民间刺绣和艺术刺绣技艺。在题材方面,张小红开创夏布艺术刺绣先河,她根据夏布古朴的色泽和自然的肌理美感,结合“天工文化”“抱石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研发了以水墨写意类为主的题材,使粗犷、古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最终达到了当下丝绸绣品无法达到的古朴典雅的艺术美感,成为集地域文化和地域风格于一体的特色刺绣——夏布绣。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48.jpg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51.png

2017年8月,渝州绣坊参观中央电视台七夕晚会录制工作,并绣制夏布绣演出服


夏布绣被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28绣种之一,成为江西刺绣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张小红带领团队创新的夏布绣技术成果获得实用新型在内的近百项国家专利,张小红联合专业院校和研究专家对夏布绣历史文化、技艺特点、艺术风格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专业研究成果。



传承非遗 创独特个性地域风格


在江西新余,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为挖掘夏布绣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做好抢救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2014年7月,张小红创办的国内首家民营型、公益型的夏布绣博物馆在江西新余开馆。


夏布绣博物馆现收藏民间刺绣藏品达2300多件(套),包括历年来获得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的夏布绣艺术精品及其他民俗类藏品。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55.png

夏布绣《井冈雄峰》

作品简介:“千峰相连,龙蛇奔放。翠竹松杉,烟霞恍漾”,有描绘井冈山的诗句、画作,也有用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井冈雄风》。这是一幅结合江西代表性地域文化创作的夏布绣作品,作品以粗犷古朴的手工夏布为绣地,虚实相间的创新针法为表现语言,江西名画家苏米的绘画创作为题材,地域色彩浓厚。作者在绣制过程中,根据绘画的特点,把握作品的艺术性,应物施针,法随意转,用平针、套针表现质感厚重的山岩,用创新的透底虚实针、通透乱针表现远山虚景,产生通透的虚实感,似空气在画面流动。整幅绣作虚实渐变自然,在细微色彩变化中巧妙地结合针法变化表现物象的层次,使绣线在二维的绣地空间中舞动出深远的韵味,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张小红告诉记者,“这些刺绣作品是无形的资产,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一个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的历史,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热爱它。”


博物馆坚持全年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多方式地展示夏布绣的历史发展、传承状态、创新成果和艺术魅力,是集历史、科普、艺术为一身的知识宝库,是夏布绣非遗活态展示的窗口,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成为积聚地域特色、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文化自信、推动生态和谐的优质平台。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459.png

夏布绣作品


为传承发展夏布绣技艺,多年来,张小红先后在新余创办江西渝州绣坊、成立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建设夏布绣博物馆、开办夏布绣传习所、发展夏布绣体验中心和研学基地,并依托场馆和专家团队资源,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展夏布绣技艺培训,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大、中小学校分别开设夏布绣公益课堂,传授夏布绣技艺。近20年来,张小红及其团队已免费培训绣娘10000多人次,带动相关就业2000多人,在新余市形成了一个夏布绣文化产业集群。2014年11月,张小红带领其团队申报的夏布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张小红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近20年的努力,张小红将自然古朴的手工夏布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夏布绣工艺、针法及题材,形成了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



积聚力量 树立非遗文化品牌


张小红通过师带徒,非遗进校园、社区和乡村等多种模式并进的方式来培养夏布绣生力军。多年来,主动接纳下岗女工、待业青年、残疾人士等学习夏布绣技艺,其工作室拥有团队成员60余人,其中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和刺绣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5名,初级以上工艺美术师20名,并聘请了多位专家、顾问,培养了一支行业内最顶尖、最专业的技术队伍,为培育传承队伍奠定了最强有力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03.png

2018年6月,张小红、吴婉菁参加在德国特里尔市举行的“遇见中国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中国文化展”


张小红多年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及鼓励。夏布绣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项目。 


2018年,“新余夏布绣”获国家地理标志;“2018年度全国非遗优秀保护案例”;江西省著名商标“夏绣”和江西老字号。2019年,国家人社部批准颁发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张小红成功申办中国夏布绣传承和发展基地、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新余市青少年课外实践(研学)基地、新余市(渝水区)巾帼创业就业基地。张小红还带领创作出了一批夏布绣艺术精品和夏布绣艺术衍生品,获得了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100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重要奖项;连续四届入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双年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国好手艺展”等国家级最高规格的工艺美术大展;18幅夏布绣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德国特里尔城市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08.png

夏布绣作品


张小红创办的渝州绣坊作为新余以及江西的特色文化企业,积极推动夏布绣文化走出国门,其足迹已遍布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巴西、泰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获得包括中央级、省市级媒体报道200多篇次。新余夏布绣逐渐形成一个文化品牌,成为新余、江西乃至中国亮丽的文化名片。



带动就业 带动脱贫致富产业链


张小红成立了渝州绣坊,设立了国内首家、行业唯一的夏布绣研究研发机构——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和国内首家、行业唯一的夏布绣博物馆公益展示机构——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作生产机构以及夏布绣非遗体验中心的研学机构等。企业拥有全省领先的刺绣技术生产及研发能力,通过公司+研究所+博物馆+工作室+体验中心的链接,走出了一条集文物收藏、非遗研究、产品研发、人员培训、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一体的新路。并在其引领和带动作用下,新余也涌现出一批夏布绣和夏布绣相关的企业及工作室,从而影响了一个行业,形成了集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12.png

夏布绣作品


在张小红的团队中,还有一位特别重要的人物,就是她的儿媳吴婉菁。吴婉菁生于1987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师承张小红,通过多年的努力,吴婉菁也成长为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工艺美术师,是年轻一代夏布绣“守艺人”的代表。


吴婉菁踏上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之路得益于张小红,这是她们婆媳之间的亲缘,更是她们与夏布绣的不解之缘。在吴婉菁的内心早已深深地植入一份传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她想利用年轻一代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盘活非遗行业的造血能力。因此,她放弃了银行“金饭碗”,投身非遗“传承梦”,接力“刺绣梦”,开辟了夏布绣生活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她设计、创作的夏布绣艺术品、夏布绣文创品等获得了20多项国家、省级奖项,还登上央视,走进外交部蓝厅,入选进博会国礼设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魅力和风采!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16.png

渝州绣坊 夏布绣《曹知白山水图》

2014年11月入选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15年5月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在张小红和吴婉菁眼里,夏布绣既是自己传承事业的发展平台,更是回报、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她们一起推动开办国内首家民营公益型的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她们免费培训人才,坚持非遗进校园、社区、乡村行动,推动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她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领企业捐资捐物,主动请愿当志愿者,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尽己之力!她们多次参加爱心义卖活动,向市残联、福利院捐款捐物,给残疾人、孤寡老人送温暖;捐资助学,资助贫困大学生。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19.png

2018年夏布绣《故乡》荣获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工艺美术金奖


“心怀感恩,铭记祖国的培养、社会的支持,带着这份传承的责任,倾注我所有力量赋能于夏布绣的传承事业,坚定传承梦想,牢记时代使命,用我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和谱写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的奋斗之歌。”吴婉菁说。


“守护和传承夏布绣这项古老技艺是我的使命,江西的艺术刺绣起步较晚,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张小红也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一起为夏布绣的发展而增光添彩。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23.png

张小红,九江瑞昌人,民盟新余市委会委员,新余市政协委员,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刺绣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佳百姓学习之星、国家领军人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长。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微信图片_20201218141527.png

吴婉菁,民盟盟员,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余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新余市民协副主席、新余市青商会副会长,是“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青年企业家创新新星”第三届“江西省妇女创新创业大赛”季军、“2019年度新余市三八红旗手”、“新余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是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新余市夏布绣博物馆副馆长。



111.jpg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孙远进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