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
本网3月6日北京讯(中国周刊 梅淑娥)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说,他参加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鼓励钢铁企业建设新型储能基础设施的建议。
刘怀平代表介绍说,“十四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现有的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灵活方便,在新型储能中占比超过90%。截止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22.60GW/48.70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新型储能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新能源业态和抢占国际战略性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1%左右。在钢铁制造的工艺流程中,高炉-转炉长流程占据主导地位,使能源结构呈现高碳化特点,煤炭和焦炭的外购能源总量占比高达90%,电力约占6%。根据重点钢铁企业数据,2023年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为551.36kgce/t,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能耗强度尚有15%-20%的下降潜力。
自2021年以来,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的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多能互补”用能新格局的转型发展初期,部分钢铁企业已开始尝试探索屋顶光伏、钢化联产、余热供暖等领域的应用。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钢铁行业的能量流动基本无序,运行效率较低,耗散损失较大。因此,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络,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数字能源生态,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工程,提升现有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对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刘怀平代表认为,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速、选址灵活、建设期短等优势,在钢铁行业大力发展以“短、平、快”为特点的新型储能基础设施,将为钢铁企业带来诸多利好。
首先,新型储能助力钢铁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环保压力随之增大。借助新型储能技术,可有效降低钢企能耗与排放,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此外,新型储能系统还能调节能源参数平衡,优化钢铁企业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在企业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其次,新型储能助力钢铁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自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以来,峰谷电价差逐步扩大。多个省份发改委相继调整分时电价机制,甚至针对高耗能行业设定差别电价,导致钢铁企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通过储能系统,钢铁企业可利用电力峰谷价差降低生产成本,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在电力市场改革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应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而且,新型储能保障钢铁企业电力供应可靠性——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频繁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新型储能有助于钢铁企业应对突发停电或限电情况,确保企业正常运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增强生产过程可靠性和效率,降低因电力中断或故障导致的生产损失。
为此,刘怀平代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作用
全面发挥政府引导与激励作用,推动钢铁企业投资并构建新型储能基础设施。加大对钢铁企业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的金融扶持力度,采取银行贷款利率优惠、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确保新型储能项目顺利实施。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发展,如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自投建与租赁等,以满足各类企业实际需求。推进虚拟电厂和需求管理等策略的应用,提升钢铁企业储能项目盈利能力,助力市场稳健发展。
2、建设储能示范工程
鼓励具备条件的钢铁行业领军企业先行先试,高水平构建新型储能基础设施,依据钢铁行业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宜的新型储能技术,如电化学储能、热能储存、压缩空气储能等,确保所采纳技术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及降低碳排放。大力推广“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多元互补模式在钢铁行业中的普及与应用,带动更多企业跟随建设新型储能基础设施。
3、推进储能数字化运维
倡导钢铁企业在建设新型储能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的应用,借助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能源体系,提升储能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实现精益管理与节能降碳,为政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助力政府在能源规划、政策制定等层面作出科学决策。此外,数字化智能化运维还有助于推动钢铁企业与政府、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促进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4、加强跨部门协作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议由能源、工信、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新型储能基础设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研究制定针对钢铁行业新型储能应用发展的专属配套政策。包括设立储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新建储能项目、对在运行储能项目进行补偿、推动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扩大峰谷电价差异,将储能纳入辅助服务市场及现货市场,进一步扩大钢铁企业储能收益空间。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制定钢铁行业统一的储能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新型储能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国家标准,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钢铁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
责任编辑:杨文博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