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铭 图/梅淑娥
区块链思维是一种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和产业思维的融合。其技术的价值会通过切实帮助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体现出来,给产业带来价值的增量。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预测,产业区块链在2020年将全面落地,引发社会经济全方位变革。
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区块链技术在2020年将全面落地,引发社会经济全方位变革。其技术价值会通过切实帮助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体现出来。区块链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周期,未来10年,区块链将会呈现大发展大变革,区块链进入3.0时代,进入大放异彩的十年。即将到来的区块链大规模产业应用将释放巨额的市场空间,而2020年就会出现百亿级规模的产业区块链案例。
区块链释放巨额的市场空间
于佳宁认为,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区块链+”也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甚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未来,区块链将成为交易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新的信任要素,而这将对价值链长的传统行业带来重大改变。”于佳宁表示。
区块链可以使数据的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确权、流转、交易,进而实现数据有序共享、价值分配,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在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社会资源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数字资产”让数据价值最大化,形成合理的基于数据的分配机制。
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社会管理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将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于佳宁介绍,区块链行业目前的利润来源,本质上来自认知升级。区块链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数字金融为动力、产业应用为价值的“创新三重奏”。当前,区块链技术和基础设施尚在建设中,技术创新依旧是现阶段的产业重点,但即将到来的区块链大规模产业应用将释放巨额的市场空间。
区块链大放异彩进入3.0时代
于佳宁详细介绍了火币中国实践的多个“产业区块链”案例,探讨了未来10年全球区块链变革的前景。于佳宁认为,未来10年将是数字经济大发展大变革之年,区块链的普及应用将带来一系列变革,新金融、新商业、新组织呼之欲出。未来10年,商业组织形态将发生重大转变,基本商业组织形态将由公司制转变为社群制、联盟制、生态制,终结管理层、股东、用户等利益相关人的内在本质矛盾,核心组织目标也将从“公司价值最大化”向“生态价值最大化”转变,实现“共建、共治、共生、共赢”,让每个参与者的贡献得以量化,实现合理地分配贡献,使得组织边界可以快速延展。
于佳宁在谈到区块链创新与机遇时表示,已经来临的21世纪20年代,将是区块链创新加速、广泛落地、纳入监管的十年,也将是区块链3.0也就是产业区块链大放异彩的十年,是区块链大创新、大应用、大变革的伟大十年。各行各业都将被区块链改变,区块链将如同交流电、自来水、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
于佳宁认为,区块链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周期,2020年就会出现百亿级规模的产业区块链案例。2020-2025年,各行各业大批企业将借助区块链步入创新“第二曲线”,开启全新的增长阶段,一个全新的十万亿规模级别的市场即将全面开启。随着国家将区块链提升为战略性技术,并指明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各领域上,“区块链+产业”落地步伐明显加快,区块链对传统商业变革的进程明显提速。
火币中国产业融合应用落地
2019年年底,区块链技术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成为发展战略。区块链技术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源动力”,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区块链技术持续创新,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区块链必将推动一大批基于分布式信任传递、价值传递产业的蓬勃生长。
据了解,火币中国作为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头部企业,引领着区块链行业的产业升级,在“产业区块链”方面已经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应用,如与椰云网络、海南银行共同开发的区块链监管平台“椰子积分”系统,与吉宏股份(002803.SZ)合作开发的“一物一码”区块链管理平台,与劳特斯辰国际合作的“区块链+艺术品”通用积分平台等。据了解,火币中国下设火币区块链研究院、火币大学和产业赋能中心三大业务板块。
在区块链数字经济模式创新,区块链底层技术、区块链+实体产业融合及行业应用等方面,火币中国具有综合服务体系。于佳宁作为火币大学校长,长期专注于培养“区块链思维”,助力企业家把握“区块链+”时代商业新机遇,推动区块链持续赋能传统经济发展,构建区块链应用新经济实体,提升行业效率并培养专业人士,通过科技改变世界,用创新成就未来,目前火币大学已经帮助很多企业家实践“区块链+”。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张馨洁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