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所在

发布时间:2020-06-24 10:43:57|作者:吴跃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落实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七个关键领域改革举措,几乎都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为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指明方向,对加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微信截图_20200624104245.png

我认为,领会《意见》精神,要与民营经济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联系思考。新时代党和国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民营经济配合、协同、参与,积极有为,民营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之源,既是市场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得益者,也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生力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促进者。


促进市场经济


民营经济是市场主体。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其中90%以上是面广量大的民营经济,这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的人民性。

《意见》强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意见》强调重视和发挥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民营经济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民营经济等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需要有为政府。不要政府干预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是行不通的,让政府包办市场、消解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作用同样行不通。市场经济改革,既要防范化解市场失灵,也要防范化解政府失策造成的经济失势失能。因此,民营经济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希望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希望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促进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同样担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和政府部门都要真心实意致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双方同力革除非市场配置的寻租危险和降解乱出手的失策风险,以“亲而有界、亲而有据,清而有责、清而有为”政商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相互提升,合力驱动,达到政府部门权力透明化、服务化的“政不扰企、企不媚政”的市场化中政商相互状态,政府放手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只在要素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经济社会危机及紧急状况之时插手干预。

政府有为在应为之处。在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平等放开市场准入等方面深化改革,推动政策落准、落稳、落细、落实,形成更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民营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中生存发展而非其他。市场有效在充分市场化资源配置之中,这也是更好发挥政府有为作用的相互制约性关系。政府通过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目标规划,通过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中远期发展策略和全程全领域监管以及充分吸纳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信息和积极建议作出政策反馈,有效弥补挽救市场失灵,增强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协同合力性,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市场耗损,坚决防止出现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的混乱盲目现象。


促进科技创新


民营经济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生力军,是释放科技创新能量的促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市场中最核心要素是人才市场化配置流动,这是所有要素之要素,决定性要素。在这些方面,《意见》及跟进的落实举措均指明有更大的制度设计突破。

我国要向科技创新并转化生产力的更高发展目标前进,要涌现更多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实现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并举和“一带一路”新全球化,必须破除体制性人才流向民营企业的全部限制,实现“促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一个视“公务员”为择业第一选项、民营企业就业为后选项的社会文化集体意识中的择业鄙视链,是阻挠和抑制科技创新创造力释放和社会创新力勃发的,也是不能让民营企业找到“我们自己人”感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意见》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在制度层面向民营经济加速释放人才流动、全力提供智力支撑——“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更多支持企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相关制度,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和现实通行措施上更向民营经济蓄积科技创新力量、呼应和支持民营经济突破人才体制阻隔。

优秀民营企业是“量才用人”“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等灵活人才机制的实践者,其用人制度具有点面联动的社会效应,但长期以来社会广泛层面上的联动呼应不够,《意见》会从根本上加以扭转和改变。由此,优秀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取向,有利于促进社会广泛层面形成内释放到外释放的相互性合力,形成更统一、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才责相配、创造力和创造性报酬相适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兼职获酬更为合法合理的安排,尤其通过相关政策落实举措引导让科技创新人才更多向民营企业部门流动及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的创新人才融合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人才要素流动渠道的畅通和创新创造力生产一线释放及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优化方向。

《意见》致力于拆除科技创新人才有形无形樊篱,这会使民营经济对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吸引力更加增效和具有社会文化塑造价值。我相信,优秀民营企业的人才观契合国家创新发展需要,一定会借此越来越影响全社会,并被有效吸纳采用:首先是优秀民营企业普遍性获得对劳动者、人才的技术资历、学历、高级职称的裁量权,并“一视同仁”纳入国家人才评价体系,并将民营企业吸引科研创新人才的公共服务优惠待遇纳入政府引智体系,使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使用和认定,具有与公务行政、科研院所“通行通用”的功效;二是由此影响科技创新人才要素释放和流动的各种切合实际的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流向民营经济则会更畅通,他们的才智发挥会更充分,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促进要素配置


传统三大要素市场现状是,土地市场城乡分割,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缓慢受阻,同地不同价问题突出;资本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步伐较快,但却是扭曲的非一视同仁的,民营企业的贷款总额与其“56789”的重要贡献地位完全不成比例;劳动力市场更是城乡分割难打通,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进入城市落户和转化成市民体制机制障碍重重,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制约,对民营经济发展更是要素获得的严重阻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对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市场的决定性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十分关键。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民营经济既是动力之源,也是生产关系方式。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质是通过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改进。这首先落实在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决定就业岗位、城乡适龄人口向劳动者价值的有效转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一部凝聚劳动力、扩张劳动力的要素流动史。民营企业总体上是循着生产要素的“水往低处流”配置规律,即向劳动力成本低处流动,向这部分地区配置生产车间和产业链环节,而劳动力的流向,则是“人往高处走”,向劳动力价值实现的高处流动,就是在这种企业家和劳动者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契合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之中,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整体起点“水位”和更高层次、更高发展质量、更高发展目标追求。

民营经济是运用数据资源和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开拓者、是金融数字化创新的先行军。蚂蚁金服支付宝和腾讯微信占据我国90%的数字支付市场,并将助力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推广,民营经济金融数字化创新在建设无现金社会转型中与央行紧密合作并加强自身,民营经济金融数字化创新与国有银行有更广阔合作空间,有助于拓展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民营经济并将在“新基建”和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上继续发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微信截图_20200624104256.png

民营经济更是土地要素、土地新政的积极作用者。“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必将为民营经济搭建更为宽广的发展舞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我国第二个100年发展历程的启动,必定有一个缩小农村空间、增强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必定是减少农业人口,增强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城镇人口的发展过程,民营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集约生产、农工土地双层一体化使用、建设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农村土地要素的有效配置,将会获得新动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配置,必将使民营经济有新的发展天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腾跃。


促进民生保障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营经济有着“56789”的重要贡献——对国家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在制造大省江苏则是“55667788999”的重要贡献,即创造超过五成五以上的GDP、超过五成的上规模工业产值,六成的税收、接近六成的GDP增长贡献率,超过七成的全社会投资、超过七成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八成的对外投资、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和九成高新技术产值、九成以上的国内专利发明、九成五以上的市场主体,使“两个毫不动摇”更为坚实稳固、更为深入人心、更为不可疑虑,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民生政策兜底功能有充分的就业岗位落实,使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厚实财税支撑。

《意见》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一致,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构成有明确界定: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三项制度并列,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整性,而且三者相互不可或缺,相互联系支持、相互促进提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要素结构,起着规范方向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民营经济发展有决定性规制和关键性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项制度构成,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包括民营经济的伟大创造。民营经济是《意见》强调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推进者。

优秀企业家精神起重要作用。在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活动中,企业家才能秉赋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承认民营企业家的知识资本属性、生产要素本质,承认其组织生产承担的企业责任和市场风险的非他人可类比性,必须坚持民营企业家薪资分配的中立原则和去平均主义“道德化”要求,对他们的创业创新创造收益必须充分尊重和有充分合法性保障。由此,民营经济是完善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的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初次分配制度的主动参与方:一是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劳动三方协调机制,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强化工资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生产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积极配合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使“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尤其在民营经济的生产分配中,更为积极地反映其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民营经济是促进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税赋之源。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即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其中,强化税收调节至关重要,特别是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更好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民营经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贡献了超过五成的税赋,并要以更高质量的发展、“走出去”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创造和掌握全球价值链,作出更丰赡的税赋贡献。

民营经济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力量。在社会主义道德观、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良序习俗等影响之下,民营企业家更加自愿通过民间捐赠、光彩事业、光彩基金、慈善事业、社会紧急救济援助、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尤其是通过“万企帮万村”、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衔接,成为第三次分配的积极贡献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民营企业家及全社会公益慈善意识日渐增强,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张馨洁 校对:张馨洁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