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70年巨变 ——盛世中华迎来伟大飞跃

发布时间:2019-10-28 8:54:37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华丽嬗变。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奋斗史诗。在这70年艰苦奋斗之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一穷二白。194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23亿美元,人均GDP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

8月29日,国新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的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财政收入达到18.3万亿元,外汇储备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8.1%,居世界第1位。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5%,比1978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70华诞,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超过1万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正迈向全面小康。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中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产业发展趋于均衡。

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

尚昌平供图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工业经济正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能力正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产业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经济新动能多方发力,工业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种产业共同带动。

创新驱动举世瞩目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科技创新活力迸发,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技术革新为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正升级为“中国智造”。科技创新成为改善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截至2018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0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众创空间达1952家,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800家。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97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

随着“互联网+”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催生出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兴起,大力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众获得感。科技创新引领新动能发展,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天地。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

建国70周年阅兵现场(图/李景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换新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贸易大国地位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许振超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我国引进外资大幅增加,已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我国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升,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明显加强。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28.4%。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2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效果显现。

人们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民币,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人民币。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人民币,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人民币,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过去6年下降8.5个百分点。

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了解这里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创客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国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农村也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勠力同心,奋斗不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中国周刊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