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教授是滇金丝猴基因库项目的负责人,也是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动物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和动物进化基因组学。
监测队员利用红外相机采集猴群野外影像资料。野外调查小组,由科学家、保护区科研站站长带领有经验的巡护员配合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
通过全境监测,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滇金丝猴基因库,是这次监测活动的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于黎教授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把DNA测序引进全境监测,采集粪便建立基因库,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一个最完整的滇金丝猴基因库。
自2017年启动以来,科研团队收集到滇金丝猴粪便样品共计3,051个。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滇金丝猴遗传分析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基于线粒体片断的物种鉴定,二是十对微卫星引物的个体识别。由于样品数量较大,粪便样品本身DNA含量较低且新鲜程度不一,提取难度较大,需要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包括提取和扩增条件进行摸索优化。实验室针对新鲜程度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实验优化条件。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份样品的扩增实验至少重复三次。因而,整个工作量巨大。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样品的提取鉴定和个体识别工作,通过对于分子鉴定序列的分析,实验室发现了63种单倍型,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发现了33种新的单倍型。这些新的单倍型的发现意味着这些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所提高,具有潜在的保护前景……
这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于黎介绍:“那段时间每天都很忙,很多时候连回家和孩子见面的时间都没有……现在想想,事情做得很好,完成一个大事,吃苦受累都值得……”
为了准确地分辨与界定滇金丝猴种群的地理位置及其种群大小,全境监测队员采集猴群粪便,利用猴子肠壁细胞作为遗传分析材料,提供科学家对猴群基因进行分析分辨
“这次全境动态监测调查模式新,有特点有创造,组织形式新,监测方法创新,监测成果创新,监测内容也是新的……总之这是一次新探索,非常值得肯定,而且更可贵的我们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可以成为我国未来珍惜物种调查的一个借鉴。”西南林大滇金丝猴研究专家崔亮伟教授对这次监测活动评价极高。
除了DNA测序和滇金丝猴全球基因库的首次建立,阿拉善SEE基金会生态数据库-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还将“地理信息”技术也应用到这次全境监测。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这次全境监测确定了滇金丝猴种群分布、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修正了滇金丝猴分布的地理位置;直观地呈现了猴群地理分布和生境,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猴群地理信息档案,通过这个档案可以清晰地看到猴群的分布,为下一步对每个猴群的分析,促进各机构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地理信息的精准定位,夯实了滇金丝猴历史文献基础,厘清了全境各个种群的变迁历史,考据并订正了各个种群命名依据的行政地名和周边地理小地名。
同时,这次全境监测还开创了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全新模式。
长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生态保护和社区生存发展一直存在尖锐矛盾。首次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一开始就将社区是生态保护的基础理念贯彻始末,将滇金丝猴分布区周边社区发展的需求和对栖息地的威胁因素调查列入重点监测内容之一,开创了科学考察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全新模式。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的萧今博士组织了对滇金丝猴分布区居民的社会和经济入户调查。2019年4~6月,执行团队对滇金丝猴栖息地各个保护区周边21个村社区91户进行了入户调查。监测团队通过走村入户,查明了滇金丝猴分布区周边社区发展的需求和对栖息地的威胁因素。摸清了因农地开垦、商业伐木、道路修建、民居改造等因素导致的滇金丝猴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生境地理连通性的降低和种群交流受到阻碍,致使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的总体状况。取得了滇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区生产、生活对保护的影响及保护需求数据。梳理了滇金丝猴历来分布与种群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呈现了现存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栖息地的变化情况与特点。
监测人员寻找滇金丝猴活动留下的踪迹,观察猴群生活的范围与生活习性,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记录。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滇金丝猴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汇总、整理与分析
经过社区调查发现:“社区生计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云南省是我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2019年国家有个统计数据,全国的584个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就占了67个。然而,这些地处偏远的贫困县往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可是,越贫困人类就越依赖自然资源,例如我们调查的玉龙县利苴村,发现该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来源,90%以上要依赖山林自然资源。村民种植、放牧、采集、捡柴、木料砍伐等活动都给滇金丝猴造成了干扰。乡村生态旅游、野外探险,也成为威胁滇金丝猴栖息地安全的新隐患。”
调查组成员李惠介绍,社区调查还间接评估了国家对滇金丝猴保护的成效:过去20年来保护区内天然林保护和生态扶贫政策执行有效,日常巡护与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保护区内有新种群出现并且种群数量增加等向好数据,这些是以往科考中从未涉足的内容。
和鑫明长期工作在基层,在保护局里大家都称他“土专家”,他介绍:“保护区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比较严重,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以高中、大专为主,大专以上学历者连1/3也不到,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很少。同时巡护队伍缺乏系统的技术提升培训,素质普遍不尽人意,普遍缺乏生态生物专业知识及保护与管理的专业技能;特别是新员工的野外保护经验普遍不足,而且人员缺乏,基层保护工作压力很大。”
“我们保护与研究的协调机制不健全,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你们想想,滇金丝猴分布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5个地州6个县,面积很大,交通不便利,这样各保护机构难免会缺乏制度上的横向合作与交流。云南省内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显得相对不足,科研机构、林业保护部门与保护区之间也缺乏沟通。”
大理大学的黄志旁教授也是这次全境监测的科学顾问之一。
“保护资金还是投入不足,现在滇金丝猴保护资金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林草局和省、市、县的财政拨款以及一些社会组织资助。十几年来,国家林草局对云南国家级的保护区的基建、宣传、保护都有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我们云南省是生物多样性的大省,需要保护的物种太多,滇金丝猴保护获取的经费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加上云南省级财政收入低,投入到滇金丝猴保护活动的经费比例也就低了。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野外保护工作经费缺口大,巡护人员工资低,装备不完善……”
也因为这两种调查手段的结合,这一次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有了一些结论性的研究。比如提出今后十年总体保护目标: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及同域动植物所在地的森林生态健康与生态服务功能;扩大滇金丝猴活动的范围和基因交流的通道;加强对同域动植物的保护,建成安全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推广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的可持续性……
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余黎带领团队对收集到的滇金丝猴粪便进行DNA提取、序列测定,首次建立了滇金丝猴全球DNA遗传资源库,通过基因数据分析进行滇金丝猴遗传多样性评估
基于滇金丝猴保护现状,着眼未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也浮出水面:
明确滇金丝猴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明确目标,建立长期规划,形成功能性协作机制;加强保护区与基层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与野外保护的科学化;强化栖息地管理,进行人工科学干预,消除栖息地丧失和减缓破碎化;加强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摸索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让社区在保护中受益。建议政府牵头,建立多方参与的委员会协作制度。拓宽各界融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增加针对性的保护资金投入;提升公共保护意识,形成社区与公众参与网络结构。
社区调查融合到科考中,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通过详实数据采样和科学分析发现加强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和栖息地边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对未来滇金丝猴分布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滇金丝猴栖息地周围环境能否形成健康生态系统和完整服务功能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