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平仄 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傅军民

发布时间:2018-11-19 5:08:38

文/谭笑
供图/平仄
责编/刘霞

近些年来,以传统工艺融合当代设计的探索尝试在设计界形成了一种风潮,并由此引领了当下一股新的审美与生活风尚,传统艺术、工艺与当代设计的各类跨界合作使二者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和对传统文化多重维度的诠释与表达。在这背后,是许多设计师、设计机构进行的探索。他们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态度,从传统文化、工艺中提取相关元素,通过解构与演变,在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共通、碰撞中寻找设计的灵感。这些有价值的个案体现着大设计的文化视野与当代格局,为创新设计思维、可持续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重要启示。

平仄,本是中国诗句中字的声调,平仄相替产生节奏,进而产生语言的音韵之美。在文学家眼中,平仄是诗;在中式家居品牌平仄创始人、设计师傅军民眼中,平仄则是基于线条的曲折有致,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辨。

平仄创始人兼主创设计师傅军民。

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非遗设计”板块,呈现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意义,并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串起整个场馆布局。在代表“惊蛰”的展位旁,平仄以场景化的布置勾勒出一幅当代人的宋明生活场景,无论是对传统木作的改良,还是对景泰蓝、榫卯、竹嵌的重新演绎,无一不是以设计意识改变着传统形态。 “春雷响,万物长”,就像惊蛰所意味着的万物复苏,而理解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的新气象,也从这里开始。

重新定义榫卯之美

傅军民出身浙江东阳木雕传统手作世家,却没有拘束于传统的控制,反其道而行之,从手作出发,以简素致精的审美格调寻找传统手工的现代转化方式。傅军民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传统工艺融合创意和精工细作,才能有未来。

榫卯起源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已经有榫卯结构,起先用于建筑,后来也用于家具制作。不需要用到钉子等固定方式,就能创作出坚固耐用的物品。外表看似极简的中式家具下其实暗含着极其复杂的木作结构,可以说,榫卯不仅是传统木作之魂,也是传统文化智慧的内核。

平仄榫卯作品套组:一件榫卯扶手椅,一件斗拱三色桌。

平仄设计的一系列创新中式家具对“榫卯”这一元素进行重新挖掘。在这里,榫卯不仅是木质结构的联结,更被设计师作为一种语言运用于现代家具的设计中。

《榫卯扶手椅》是平仄榫卯系列作品的代表,其最突出的设计,是将传统家具隐藏的榫卯工艺凸显出来,变成显而易见的结构;榫卯本身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部件,由立柱、横梁和顺檩构成。

而这件椅子在造型上,扶手与搭脑的处理别出心裁。扶手恰似建筑的出厦,搭脑类似建筑的横梁,包括各连接部位的处理,都体现出建筑特有的承受关系,并且与透出的榫卯构成呼应,使整体的工艺与结构协调一致。

这种奇特的造型和工艺尝试,脱离了传统家具的审美范畴,尽显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和实验性。表达了设计者的跨界思考和大胆借用,以及脑洞大开的设计思维。

平仄饮月酒柜。该酒柜采用上等紫檀作为原材料,对传统酒柜进行革新设计。酒柜由柜身和承重的案桌构成。酒柜上的门板图案以《海内十洲记》中所描述的月宫图景为原型,用分隔的镂空线条勾勒出亭台、桂树、云月等月宫景象。下部案桌霸王枨的设计与月宫的形态产生呼应,壶门的边缘则以白色的大漆作为点缀,使整个设计更加现代摩登。

榫卯扶手椅将传统内在的看不见的榫卯结构外化,让榫卯结构与椅子的造型既浑然一体,又独立表达,使榫卯的构和、嵌接、交插、借势关系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变化之美,隐喻出人生、社会、自然的复杂关系,诠释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斗拱从榫卯演变而来。潘德华先生的专著《斗拱》(序言)里写道:“在这一神奇的榫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组合结构“斗拱”。

长期以来,人们对斗拱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功能上。斗拱作为结构,充当建筑的承重构件。平仄的《斗拱三色茶桌》设计作品,却让人发现了斗拱的另一个天地。

茶桌通体横平曲直,以直线为主宰,表达简洁;斗拱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传统家具的一腿三牙,为此桌的点睛之处。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更是因其堆叠浑厚的结构,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在茶桌的整体设计和关系处理中,斗拱的造型、色彩、质感等美学元素,呈现出视觉和空间和谐统一,带来既古老又现代的观赏体验。

大漆鼓凳单品,将雕漆技艺进行改良,与传统的家具相比,去掉了外缘的面方,隐藏了局部的结构,造型更加简约大方,突出了整体性的美。

在古代,大漆家具也曾是中国传统家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漆的妙处,将这种产自漆树上的漆涂在器具表面,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效。

现代生活中漆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平仄大漆系列中的茶桌与鼓凳单品,将传统雕漆技艺做了改良,借用雕漆技艺,将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之后,空而不雕,既剥离了雕饰的繁复,又有别于推光大漆的亮度,使漆面更为柔韧而有质感。在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达下,漆艺又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

极简造型的大漆茶桌源于案的形制,但做了榫卯上的革新之后,整体形制更为现代简约。而在鼓凳的凳面上,微凹的处理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但也增加了打磨的难度。

方圆系列《布艺休闲椅》,将红木架构与羊毛面料相结合,体现了西式家具的舒适性和中式家具的精气神,既实现了刚与柔的平衡,也将生活的禅意融入了家具。

东方传统审美的虚实之境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几何美学在家俱设计中相遇并融汇,一桌一椅、一床一柜皆具灵性,组合如画、流动如诗。平仄通过别具一格的设计,在东西方审美情感上找到了碰撞点。

景泰蓝,是工艺,更是艺术

一个表面泛着“抽象水墨”的景泰蓝提盒,是平仄自诞生之日起在一些公开场合展出时格外引人注目的“吸睛利器”。那渐变的山水写意,根植东方文化,传古而不泥古。嵌边的金铜,让飘逸的渐变蓝多了一丝雍容华贵,提手圆润与洗练的线条,赋予器具一气呵成的优雅,既古典又现代,既东方又世界。

傅军民一直对老的器皿有着浓厚的兴趣,“容易被传统工艺的东西感染,从而推动我去尝试做一些设计。传统的器皿和现代人的生活有一些距离。我会利用我们的设计做一些符合当下人审美需要、生活需要的新东西。”傅军民认为,当下人在物质基础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追求另一种精神享受,人们对物质也好,对自己内心的思考也好,在这个节点上都会有一些新的需求。

从硬木作到景泰蓝,设计意识改变着传统形态,而敢于突破自己更是傅军民的一种设计意志。傅军民选择使用提盒这一古代颇有烟火气息的器物作为景泰蓝的载体,使得它更适合现代人的家居环境。

《景泰蓝托盘》。蓝如湖水,红若烟霞,纯净雅致,使传统的手工艺焕发出了当代的艺术格调。

景泰蓝作为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已有600多年历史,用柔软的扁铜丝在铜质胎型上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景泰蓝工艺也被叫作“烧青”,具体操作中图案复杂反倒便于制作,因为越复杂用到的铜丝间隔越多,越易于着色,烧制起来成功率相对也高。因此,通常大家见到的景泰蓝工艺品都是色彩斑斓,花团锦簇。但来自平仄的景泰蓝提盒,就跟一张白纸一样,非常简洁,没有任何装饰去掩饰和覆盖,在没有掐丝的前提下,采用简素的景泰蓝表达水墨意境,直接通过点蓝、烧蓝等工艺制成具有写意之美的山水景致。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工艺难度极大,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特殊的要求。

据傅军民介绍,传统工艺中景泰蓝底胎洗净后便开始掐丝填釉,而平仄的景泰蓝工艺则在底胎洗尽后还要做特殊处理,目的是为了保证釉的颜色,和控制砂眼的大小。同时,还要调节烧窑温度,以便控制胎体的内应力释放。另外,上釉的工序也不一样。例如,传统景泰蓝作品烧釉5~6次就能完成,而平仄的作品由于釉料上得特别薄,需要20次烧釉才能完成。在釉料上也有改进:传统景泰蓝用金属氧化物来着色,平仄的景泰蓝都是用天然矿物质原料着色,如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石、和田玉、石英等将他们粉碎后进行调和,来保证釉料不发生氧化。

《景泰蓝提盒》,石绿画山,如影随形;青出于蓝,翩若惊鸿。

经过前后百余次的试验,这款提盒实现了釉面颜色的流动感,避免了过往景泰蓝图案的局促与刻板,表现出现代简约内敛的美学格调,展现了传统工艺再创造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它不光是一件家居陈设,更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佳品。该作品因为对传统景泰蓝技术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使其入选2018年佳士得拍卖名录。同时,在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景泰蓝提盒从209件提名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传统工艺设计奖”。

景泰蓝托盘玩的是青花瓷元素。青花瓷在中国风里已然是标配,司空见惯。可是傅军民神来两笔,便化平常为神奇。哪两笔?一是给青花瓷托盘嵌上金铜边,二是盘中用不规则的冰裂纹肌理填满,一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清丽脱俗的作品便出炉了。

竹嵌,宁静而致远

中国人的内心对于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感,苏轼曾在诗中写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生于南方的傅军民,对凳子、席子等竹器早已耳濡目染,“它们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竹编蕴涵着传统艺人的智慧与审美,虽然现代人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但竹子本身所体现出的浩然之气仍可为家居环境平添雅致。如何将君子之境表达得含蓄而又深远?这也正是傅军民《竹嵌几何屏风》的设计原点。不同于传统各式屏风,巧妙借用竹嵌工艺,既于细节之处体现传统技艺,又使这组屏风具有了审美想象,实现形神兼备。

《多彩竹嵌捧盒》。盒盖采用东阳竹嵌工艺,制作精巧,红与黑,配合协调,竹与木,相互契合。

要使传统的技艺符合当下人的生活环境,设计、工艺上都会存在碰撞,必然需要突破一些技术问题。

东阳竹编曾作为宫廷贡品,而竹嵌比竹编更为独特,缝隙均匀具有层次,不会像竹编一样经久松懈,更适合作为屏风介质。但竹嵌多用于局部或是小物件,要拼接出大面积屏芯,无疑是一大技术难题,傅军民请来东阳著名竹编老匠人,老师傅在技艺上做到了极致,细看竹嵌工艺,竹片相嵌,纹理清晰,密而不实,似是而非。历经反复调整与改进,竹嵌屏风终得以呈现。

这款屏面采用矩形边框,七扇不同尺寸屏面相排列,呈现几何视觉效果。七扇屏风可以自由组合成具象的山字,或者是写意的群山,高低错落、虚实相生,仿佛可以感受到屏风背后的徐徐微风。

细观屏芯,纹理清晰,质感精巧,密而不实,营造出似是而非的意境。纵观屏面,几何山形错落,有如层峦叠嶂之妙。竹片整齐拼嵌,七扇屏面错落有致,虽仅用“线条”一种设计语言,但“有序”与“无序”在这里相映成趣。看似无奇,实则趣致于形制之外,足以宁静致远。

平仄沙发组合。人们对于传统中式家具的诟病,主要在于坚硬方正,不符合人体坐姿需要。“平仄”运用了人体工程学,又结合现代美学,在家具的处理上刚柔并济,是舒适与美结合的范例。

而另一款多彩竹嵌挂画,抽离于《千里江山图》中一景,以精湛的竹嵌技艺呈现油画的色彩和笔法,传递出中国山水的唯美意境。

纵观屏面,数千条长度不一、间隙不同的彩色线条穿插其间,设计师仅采用“线条”这一艺术语汇,专注于形式的纯洁性,让我们不禁感到,简约的外表下其实是智慧、深思、现代性和精密性的象征。

为了配合该作品的创作,匠人对传统竹嵌工艺作出开创性的改良。原本竹嵌做工规整细密,每个小格尺寸均保持相同,而在傅军民的设计中,每一片竹嵌不仅颜色不同,就连长短,所间隔的间隙也各有不同。制作难度要比常规高出十几倍有余。

在傅军民的多次说服下,匠人决定接受挑战,使传统竹嵌工艺呈现出一种随性疏离之美,该作品不仅标示了传统手工艺所能达到的最新艺术高度,也为中国人自古青睐的竹材赋予一种现代的设计生命。

傅军民说,设计的意义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以及引导和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方式。如果脱离了家居用品和人的关系,而大谈所谓的形式美,设计是苍白的,没有内容的支撑,仅仅外形的改变没有任何意义。它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没有太多的关联性。

经过改良、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融入现代家居,既被赋予了审美韵味,又兼具实用的功能意义。没有生搬硬套,不再是孤独的被欣赏者,通过平仄,传统工艺全新演绎了东方设计之美。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