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封面报道 >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11-12 7:27:19

文/项兆伦
供图/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
责编/刘霞

自2009年以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影响力日渐增强,成为国内创意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今年的设计周更加注重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意设计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让生活更有品质,传统文化让设计更有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

非遗源于生活。过去它们多为基本生活而作,如今则被赋予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时代新需求。当下,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美学的“新中式美学”探索蔚然成风。建立现代生活美学价值导向,形成民族风、中国派、时代感的传统工艺,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题中之义。当设计力量参与传统美学的挖掘,一念传统,一念时尚,“新物”跃然而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着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也面临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本质,就是让文化传承更好地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活力再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龙鳞装工艺精美,形式独特,因书页按一定比例鳞次错开粘贴于底纸之上,故称“龙鳞装”。除了复原龙鳞装,设计师张晓栋还结合经折装和龙鳞装这两种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新创了经龙装的装帧形式,使书页画面的变化,配合图案的游走,突破传统图书的体例,呈现出舞台剧这种综合艺术的特色,带领读者由文字和纸张入戏,让人游走在字、纸、页的舞台,开启一段书戏之旅。

我们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态的作品、物品或某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仅仅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其内容本身。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或产品,也包括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制作陶瓷的文化传统,以及大众对陶瓷的喜爱和欣赏,共同构成了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剪纸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活动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年节习俗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来体现。这种实践是知识、技艺持有者和相关群体共同参与、密切互动的。不能离开大众实践、离开受众,孤立地就传承说传承。对于需要从事生产的文化传统来说,生产实践本身就是传统,从事生产就是在延续传统。生产、创新和进入市场开展得越好,受众越多,这项遗产的实践就越活跃,遗产本身就越富有活力。

中式传统书籍装帧形式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呈现了现今书籍设计的新理念,表达了今人对古代做书人的敬意,也体现了传承的精神。

我们还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是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既源流分明,又不断融入新的源泉,生出新的生命,彰显出遗产的当代价值。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欣赏到人类文化多样性之树的日益枝繁叶茂。

我们特别强调,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是认定、保护、传承、弘扬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学习掌握新知识、开展创造性实践的权利,保障他们通过传承实践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

造型可爱的虎头台灯,不仅在外观上充满民族风情,而且在内在上更让生活充满了精致。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理念确定为:“见人见物见生活”,意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和经验的生动过程;强调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进入现实生活的传统,才是有活力的传统。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广泛的社会自觉。

文化与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参观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非遗设计展,并饶有兴致地骑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木作工艺元素制造的自行车,亲身体验一番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要切实加强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

通过总结多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我们概括了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6条基本标准:一是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二是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三是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五是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六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福州设计师龙一设计制作的《上水壶》。《上水壶》灵感源于上善若水的精神与生活态度,看雨水滴落打入湖面,泛起波纹,渐渐扩散,生动而优美。寓意着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会对周边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对待生活要积极向上,自足而美好。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大范围的传承人群能力建设。文化和旅游部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专项计划,组织大学和职业院校为传承人群开展短期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造型艺术和相关材料、技术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好地找到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2015年以来,先后有118所院校参与该项计划,直接培训传承人2.1万名。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本地区的培训计划,6.6万名传承人因此受益。

台湾台北县一乡一特色商品开发:林口,竹林观音寺。设计师程湘如将书法元素注入设计中,使其颇显文化意涵。

二是支持各地开展传承实践活动。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要节点,支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支持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的演出实践,支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普及教育。传承人群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明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生态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在17个省、区、市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遗产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文化生态环境一起保护。这些生态区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建设目标,并与当地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人的四根手指,每一根手指上面是中国不同时代的代表性花纹。指甲上是一个个铜钱,用中国传统的红色中国结串联起来,贯穿古今,相互融合。变形拉长的四根手指旨在表达我们现今社会对金钱的追求,已经变得不择(折)手段(断)。

我想着重说一下近年来我们开展的传统工艺振兴工作。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2017年,中国政府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了“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的振兴目标。

水族马尾绣,曾经惊艳了一些顶尖设计师。几何图样的马尾绣背包,不仅美观,而且实用。

我们把实施这一计划的着眼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入现代生活、提升大众生活品质;二是促进就业、改善从业人群生活。在具体工作上,我们提出,振兴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让传统工艺产品不仅有用,还要好用;不仅具有现在的功用,还要开发新的功用。要引入设计的力量,帮助传统工艺产品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改善功能,拓展用途,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我们注意到,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但是,传统工艺的发展振兴,并不排斥工具的改进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对需要多环节协同完成的传统工艺而言,手工艺人的智慧、经验和精湛手工技艺对生产过程的介入,才是传统工艺的本质所在。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陈雪的设计作品《行云流水》。作品在表达形式上,首先突破了地毯与壁毯的空间分界,将地毯与壁毯融为一体做整体设计,其次整个毯面造型取材于中国传统玉如意的外形轮廓,暗含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吉祥寓意。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布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组织大范围和多层次的传承人群培训,多方面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支持相关企业、高校、机构在传统工艺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工作得到了行业、传承人群和消费者的积极响应。振兴计划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工艺的生存状况,带动了脱贫就业,也升华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有传统的品质生活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时尚。本次设计周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版块”和“传统工艺设计奖”,正是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愿意继续与各方在加强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展对话,扩大共识,深化实践,为巩固传统友谊和拓展务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项兆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