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江西于都,正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红军队伍牺牲很大,革命前途难以预料,历史转折包含无数种可能。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而今,在于都河畔矗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供人们瞻仰致敬。纪念碑不远处,坐落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长征渡口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县城,它的名字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就是于都。八十多年前,于都县建立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在于都,中央红军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旧址暨毛泽东长征出发前夕旧居、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中央后方保管处、中革军委旧址等等。为追溯那段悲壮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笔者最近慕名来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 长征出发地——于都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东部,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于都县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县,这里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等红色旅游景点。此外,于都境内也是山明川秀,地丽物繁,有文化古村——寒信村、皇固庵景区、屏山牧场风景区以及罗田岩等美丽的自然景观。乘汽车从赣州到于都也就1个多小时,然后,坐县城的小公交车到了红军长征渡口外面的公路上,徒步经过于都二中和一座小村庄,就来到了贡江边。我老远就看到了屹立在江边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纪念碑基座上写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就是从这里渡过贡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于都工业园区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八大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红军渡于都河时,于都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碗碗茶水、一顶顶斗笠,期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十送红军》的歌曲就是反映这一场面的。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持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架设浮桥、摆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一位姓曾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木献给红军架桥。周恩来听说此事后,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意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典故,追忆叶剑英当年长征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 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从江边渡口来到不远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当年红军的许多文物、照片、事迹介绍。在纪念馆里,有一面墙,让我们驻足,注视凝望良久,这就是“长征出发地红旗谱”,上面挂着几十位出生于于都县的红军战士的照片,他们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都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1932年1月至1934年9月,于都县参加红军68519人,16336名革命烈士,而无名的烈士尚未在其中。所以,对于于都人来说,无论是红色苏区和红军长征,家家有红军,满门皆忠烈。纪念馆展示的各种史实资料和文物,向广大市民和游客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有所了解,今天有机会来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亲身探访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追寻革命伟人曾经的足迹,感受至深。 长征前夕于都毛泽东旧居 烈士雕塑 近年来,于都县把“长征”历史文化作为优势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先后还建设了长征大桥、长征公园、红军大桥、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长征出发地陈列馆、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人物园等建筑设施,并将毛泽东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重要的革命遗址修葺一新。 承载千年传说的文化古村——寒信村 在于都县城东北方向30公里处,梅江蜿蜒,山峡高雄,这便是寒信峡。前方寒信潭,水草丰茂,鱼虾成群。梅水淌过峡口,养育着千年古村——寒信村。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丰富多彩的祠堂文化、码头文化、庙宇文化、山水文化,深深吸引着往来的游客。 映山红 景区瀑布 于都县寒信村 寒信村形成于明朝洪武初年,曾经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据说,千年前,寒信村开基祖肖寿六往北面溯贡水巡游至寒信峡,有感于这里的山形地势、秀丽山水,遂携家眷来到寒信峡旁定居。在寒信村有古寺庙、古祠堂、古门楼、古戏台、古接官厅、古店面排屋等传统古建筑。其中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康熙十九年改建,三进二井,雕梁画栋,为秉承先人敦亲睦族之遗训,取名“敦睦堂”。梅江从祠前环绕而过,四周龙盘虎踞,气势磅礴,为寒信人丁最旺的祠堂。村内,大大小小的祠堂保存有16座,均为青砖、灰瓦和“穿斗式”木架结构,并饰以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蓄满了历史的辉煌与豪迈。 与古祠堂相呼应的水府庙,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定为庙会日,慕名而来的人们云集寒信,走亲访友,唱戏、游神、放炮。当天,水府香烟袅袅,戏台高唱,数座大祠堂里熙熙攘攘、人气旺盛,祠堂里肖族人公置了100张饭桌,村里人告诉我说一餐要翻三次台,一顿饭要吃一两个时辰,热情的村民忙碌着,端茶、上菜,切好的猪肉、鱼肉堆了满满几大桌……欢乐而富庶的客家人,把寒信峡的一大片天空都搅热了。 江西于都宝塔公园 码头文化从来都是奠定一个地域商业、人口繁荣的重要因素,大凡有古码头的地方,历史上必定有过一段辉煌的商业繁荣。在村头两棵绿荫参天的古榕下,横亘着寒信村人商业繁荣的见证——十三级半古码头。从古码头上岸,寒信村沿河一带形成了上街、中街、下街,店铺、旅馆林立,至今仍可见一路的卵石和断垣,街衢痕迹历历可见。可以见证寒信村商业繁荣的还有接官亭,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专为迎接县乡官员来村里圩上开展公务而建。年年冷暖更迭的四季风,让寒信村人自己都淡忘了许多往事,然而,这些鲜为人知的事实,着实让第一次走进寒信村的人感到历史的沉甸甸。 走进寒信,探寻寒信,更让我们惊奇的是现代寒信人的理念和眼光。寒信村,自 古崇尚教育,讲究文武之道。特别是在经济为先的今天,寒信村依然坚守那份传统,非常重视教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成立了助学理事会,奖励和资助村中品学兼优者,鼓励村民上进向好。近年来这个只有两千余人的村庄,涌现出大学生22人、研究生6人。另者,则是当地人对村落的珍惜和保护。村党支部书记肖敏介绍说,当地村民自发提出设定了村落的保护范围,表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珍贵,不能轻易破坏掉了,并按照“生态名村、和谐美村、文化新村”的发展理念来建设。将历史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码头文化等元素植入乡村建设规划中,在开发的同时让寒信古韵得以传承和发扬,把该村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圣地。在赣州市首届“和谐·魅力乡村”评选中,寒信峡获得“最佳自然风光奖”,同年被评为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村庄。近两年寒信村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美丽的屏山牧场 大名鼎鼎的屏山牧场,是很值得徒步的地方。于都屏山牧场坐落在于都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是它的纯朴自然吸引了我,是它的雄伟秀丽吸引了我,还有那溪流蜿蜒曲折吸引了我,那一路上的流水交响乐吸引了我,以及登上山顶众揽群山,攀登时脚踏实地的感觉都吸引了我………据县志记载:“屏山,旧名龙山,坐落靖石、利村乡与盘古山镇之间,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南——西北走向,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山高如屏,坑沟纵横,有奇禽异兽。”这简短的文字,足以让人感到其雄伟与神奇。 金精巨洞 摩崖石头刻 屏山山腰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逶迤莽莽;山顶是连绵起伏的天然草场,郁郁葱葱。根据有关专家评价,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九寨沟风光,900米以上则是北国草原风光,山顶处还有5万亩草原,把南方的高山雄姿与北国的草原风光有机地融为一体,颇具旅游开发价值。一路上,我和当地朋友有说有笑,那翠绿的松柏不停地往后退。汽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屏山牧场脚下。我们沿着水泥路直往前走。路两旁是一大片树林,榆树、松树、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交错地生长着,点点雨滴落下,抖着树叶子,露珠一滴一滴的掉在地上。再往上走,听见“叮咚、叮咚”的声音,声音是从山上传来的。我们跑前一看,一条小溪从山谷中流了出来,清澈见底。它像一条丢在谷底的藤蔓,弯弯曲曲,伸进山的深处。两边是陡峭的山崖,朦朦胧胧地云雾萦绕于山腰,犹如一条飘逸的发带,美丽至极。几棵杂树的枝叶隐隐约约,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空气特别的新鲜,我禁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时,我感到有些寒冷,难怪书上说“高处不胜寒”。 于都县屏山旅游区 上山的路越来越陡,为了节省力气,我们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向上走。我们不知转了多少个弯,也不知上了多少个陡坡。因为小雨还在下,而且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还没走到山顶就下山了。在山的下面有许多人家养了牛,牛的花纹是黑白相间的;回望美丽的屏山,无限风光又花又绿的,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屏山牧场,有机会我们还会再见的。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