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4月8日电 (叶秋云)一张纸、两支毛笔、一碗浆糊、一碗清水,4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内,“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谨慎。
“古籍修复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是修补破洞。”瞿超表示,古籍破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虫蛀鼠啮、霉蚀等的生物因素和酸化、老化、使用中的磨损等自然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因,我们要根据相应的病因使用不同的修复方案。”
在工作室内,瞿超将刚出库等待修复的古籍建立修复档案,拍摄每一页的破损情况记录下图像;用仪器检测记录古籍的PH酸碱度、纸张厚度、古籍尺寸、色差等资料。
“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 吕明 摄
随后,瞿超剪开线装古籍的订线,轻轻拆书,并记录每一页书籍的编号。据其透露,目前,我国对古籍的保护主要以抢救性保护为主,因明、清、民的古籍存世量大,破损大多较为严重,修复也主要为以纸补纸的修复方式为主。
“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一般情况是没办法对古籍丢失的文字资料进行修复的,因为不好找到相同的版本的古籍。”瞿超如是说道。
瞿超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主要来自家人的熏陶。他的堂姐、师父瞿汕(艺名:唐洁)是业内有名的文物修复师,至今为止,他已是瞿家第五代从事文物修复相关工作的。
“文物修复专业,最难学的专业,没有之一。”2020年,瞿超毕业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如今,他在福建省博物院实习。瞿超表示,同一届的学生里,选择文物修复专业的仅仅十一人;毕业后还坚持的,寥寥无几。
瞿超和瞿汕正在讨论文物修复相关专业知识。 吕明 摄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他一边坚持学习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同时,还在堂姐的唐洁工坊学习古陶瓷修复技艺。在唐洁工坊内,记者看到数位“90后”文物修复师正低头忙碌,瞿汕也是其中之一。
尽管才27岁,但瞿汕14岁便开始跟师学习古陶瓷修复,可被称为“年轻的老师傅”。她表示,十多年坚持下来,热爱是关键。热爱这个行业,同时,也得热爱所修复的器物,“择一事,终一身”。
在唐洁工坊内,“90后”文物修复师瞿汕正低头忙碌。 吕明 摄
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需要长时间伏案。一个器物修复,长则几年时间,短时间也得两三个月,耐心、细心、恒心必不可少,还得坐得住。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挑战。
从事文物修复行业已有二十余年时间的文物修复师叶剑飞表示,文物修复行业就目前来讲,可挖掘的文化、领域太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更新迭代,年轻人的加入,可以拓展文物修复的领域和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剑飞认为,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他们是在和器物近距离沟通和交流。文物修复师需要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享受器物修复完整后的乐趣,并不断地提高修复技艺。(完)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