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产业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帆影四方聚 潮声万国商

发布时间:2021-07-26 14:34:57|来源:人民网

  图片从上至下为:
  泉州安平桥东段。
  郑文桂摄
  泉州府文庙。
  陈晓东摄
  泉州六胜塔全貌。
  郑文桂摄
  泉州文兴码头。
  成冬冬摄

  核心阅读

  泉州系列遗产完整呈现了10—14世纪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不断提升的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未来,泉州将建立常态长效遗产保护机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

  为什么是泉州?

  见  证

  共存包容的海洋商业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规定的标准Ⅳ,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表示,这一决定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泉州项目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系金交椅山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说,22处遗址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功能、空间、社会、文化上的紧密关联,呈现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呈现出包括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生产基地、运输网络、区域布局在内的关键特征。

  傅晶说,泉州系列遗产完整地呈现了10—14世纪在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这一体系在泉州积淀而成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该传统珍视民生福祉的促进、经济机遇的全民共享、跨行业跨区域的共同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包容。“泉州以生动的历史实证讲述了开放、互信、对话、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世界提供了有关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卓越努力。”傅晶说。

  建  设

  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

  据悉,国家文物局支持福建及泉州市不断推进泉州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环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效提升了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同时与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立合作,提升申遗策略,完善技术路线,为申遗成功奠定了扎实工作基础,进而推动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各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赢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

  在规划保护方面,当地根据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划定了泉州系列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进行严格的管控,确立了在城市管理中优先服从遗产区划管控要求的总体原则。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说,我们把泉州古城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保护,按照“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的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街巷环境提升、业态提升等综合保护整治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致力于建设“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

  在法律法规方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作为泉州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8年1月以来,当地又颁布实施《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目前正着手制定《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在协调机制方面,泉州成立了“跨区域、跨部门”的系列遗产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对于遗产保护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重要内容均由市政府层面统筹讨论决策,确保各项管理措施都得以有效执行。

  同时,泉州实施遗产保护“五纳入”制度,即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和文明乡镇创建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形成遗产保护的坚实屏障。建立近百人的遗产专家库,实施遗产专家咨询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配置,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人员有400余人,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专业培训。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遗产司法保护、监察保护网络。

  建  立

  常态长效的保护利用机制

  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的德化县的德化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

  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栗建安说,德化窑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德化窑烧制的大量产品满足了海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对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窑业技术。”栗建安说。

  申遗成功后,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我们采取游客量、游客日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监测以及现场巡查、游客行为管控等措施,持续开展旅游管理,引导游客行为。”周真平说,各遗产点分别制定了旅游管理应急预案和疏导方案,保障遗产安全和游客安全,“我们正在完善建设全市遗产点统一的网上预约平台,保障游客体验。同时,我们还注重构建多种预防体系。”

  目前,泉州系列遗产已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该体系根据遗产所处的城市、山地、沿海3种不同环境和木结构、石结构、土结构等不同性质,对遗产的保存现状、本体病害、自然及人为影响因素、遗产旅游等进行监测,为后续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社会参与也显得尤为重要。当地按照“申遗惠民”的理念开展遗产周边环境整治,既优化遗产保存环境,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周真平说,泉州组织、支持开展传承活动,重视保护与遗产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通过活态传承更广泛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同时,推动遗产保护进村规民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千家万户,让遗产成为全社会的重要情感元素。

  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申遗的目的不仅在于取得荣誉,更在于保护与传承。泉州申遗成功不仅是自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下一步,我们将建好常态长效机制,推进遗产项目保护立法,定好保护管理的专项规划,做好所有遗产点的监测和日常维护工作,使这些文化瑰宝能够活态保护好、活态传承好、有效利用好。”王永礼说,要广泛讲好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让泉州百姓、中国人民、全世界能够感受到泉州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感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之美、宜居之美、品质之美。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6日 15 版)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