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产业 > 

“水上芭蕾”——独竹漂

发布时间:2021-10-06 23:39:35|来源:中国周刊|作者:沈海滨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441.jpg

赤水河上杨柳的古装戏表演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447.jpg

赤水丹霞游人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当桨,在水上划行,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流域,是黔北一项独特的民间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贵州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流域楠竹生长茂盛,竹子便成为了赤水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常常顺手在河边砍下竹子,划着竹子漂流而下。楠木是建筑宫殿的上好木材,秦汉以来,朝廷在贵州地区采办珍贵的楠木,水运是当地运送木材的重要方式。因为水中抱着木材,无法掌握方向,因此送木人会坐在木头上,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木头上漂流。加之放排过程中,时有木头漂散在河面上,为了追逐飘散的木材,当地居民练就了划独木的技能,被叫做“独木漂”,后来因为当地楠竹在水中的浮力更好,因此有了现在的“独竹漂”。你能想象得出一个人站在一根直径约20厘米、长约5米的竹竿上漂浮于水面划行,并在竹竿上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吗?也许,你会以为这是只有在金庸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水上漂”功夫,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453.jpg

水上舞龙独竹漂


中华一绝的独竹漂


被誉为“中华一绝、世界独有”的水上表演项目,人们习惯地叫它为“独竹漂”,又有人说它是“水上芭蕾”,这个项目也赢得了来此观看的中外游客的赞誉。

独竹漂是黔北民间独特的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笔直楠竹上。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急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

独竹漂,是生活在赤水河畔的人们从长年累月的劳动生产中提炼出来的,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而成的原生态体育活动。

赤水河畔的楠竹是最好的独竹漂工具,不仅粗细均匀,而且承重量大。一根竹子可承重60公斤左右,最多的可承重75公斤。这可能也是独竹漂运动产生于赤水流域,并兴盛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独竹漂运动中,依靠细竹竿的划动实现水上漂行,并在漂行中做各种动作。不仅有列队、方阵的变化,还可实现倒退、转身、绕弯、换竿,以及“金鸡独立”“劈腿漂”“翘竿漂”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尽管水中的竹竿非常湿滑,但是漂手们漂行水上却如履平地。

练习独竹漂不但能锻炼人们水上的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还能激发人们拼搏的精神。所以,独竹漂无论从它的独特性、娱乐性、观赏性、挑战性还是竞技性等多方面评价,都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质;无论作为推广旅游表演,还是发展竞技比赛,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506.jpg

赤水丹霞美景瀑布区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510.jpg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群雕


我眼中的独竹漂


最近笔者来到赤水河畔,看到水上漂浮着若干根大楠竹,十几名表演者各持一根长4米左右的竹竿,蜻蜓点水般轻轻地跃到大楠竹上。竹子晃动了几下,就稳稳地停泊在水面上,人站在楠竹上纹丝不动。随后,他们用手中的竹竿做出了各种动作,岸上的游客看到这一绝技时不禁拍手称绝。

不要以为“一苇渡江”只有在传说中才存在,在贵州的赤水流域就可以经常看到仅凭一根竹竿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的景象。作为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以前是当地人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已演变成了少数民族的比赛项目。“赤水独竹漂”也被列入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24岁的杨柳,就是一名独竹漂传承人。

小时候的杨柳个子矮小,体质也比一般孩子弱些,在学校里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长不高,学校举办的舞蹈表演全班同学都上去了,唯独她因为个子矮被排除在外。这种事情发生,是一种打击,杨柳因此变得不自信。细心的奶奶发现杨柳的变化,既然舞蹈表演不能去,那干脆找条别的出路,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比如独竹漂。奶奶鼓励她把所学的舞蹈基本功用在独竹漂上试试,就这样,7岁的杨柳开始了在细长竹竿上的“舞蹈”生涯。

虽然踩着一根竹竿站在水面上特别侠气,但事实上想做到站在上面不落水就是件难事了,更别提在此基础上展现一些舞蹈动作。杨柳说脚下的竹竿细窄,手上的细杆又很沉重,只能靠脚趾和脚掌的力量牢牢抓住竹子,稍有不慎掉进水里呛几口水是常态。别看照片中的杨柳身形优雅,划水时动作自如,甚至还能进行抬腿等动作,即便练习了十几年的她,在拍摄这些添加了舞蹈动作的照片时依旧会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掉在水里还好些,如果摔在了竹子上就危险了。虽然独竹漂在选择竹子时会尽量选那种外形圆润的,但也难免有些锋利的边角,一失足,身上就会被刮个血淋淋的口子。

跟骑自行车的道理有点像,比起行进状态,静止时的平衡更难把握,可偏偏做舞蹈动作时就需要你停在水上。杨柳说她第一次完成表演时自己觉得整个人都是颤颤巍巍的,“身边的人都在鼓励我,突然觉得独竹漂就是我的舞台”。

十几年里无论冬夏,杨柳的奶奶总是带着她练习。但奶奶因为腿脚长期泡在水里,患上了的风湿性关节炎,做了手术。看到走路很不方便的奶奶,杨柳突然觉得独竹漂虽然是奶奶那一辈人的技艺,却是她这一代人的使命。将这个改变自己一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改变这个深埋在大山里的神奇技艺的命运。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传统的独竹漂技巧已不能满足杨柳。于是她开始尝试着创新。除了在独竹漂基础上加些舞蹈,她试着将一些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比如穿汉服,那些飘逸的服饰让站在竹子上的杨柳更多了一份仙气,也让人们在现实中看到了那些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的“一苇渡江”或“轻功水上漂”,满足了人们对江湖与仙侠的想象力。

想展现一段完整的舞蹈,杨柳要先在舞房里把舞蹈跳得滚瓜烂熟,之后在竹竿上把动作改得更适合独竹漂,再从头练习,直到能在竹竿上站稳,再慢慢调整动作的美感。她说,因为在地面上和在水面上表演的环境差异很大,所以舞蹈的每个细节和动作都需要在竹子上找到平衡,“没别的办法,只能练”,这就是杨柳的诀窍。为了让舞蹈看上去更有美感,她还专门去学了民族舞、现代舞和芭蕾舞。

从7岁初次接触独竹漂开始,如今已过去17年。把青春全部献给独竹漂,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杨柳一直坚持下去。已经将舞蹈与汉服元素融入其中的她,如今有了新的方向,她希望将这门中国民族的技艺“漂”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赤水的独竹漂。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518.jpg

竹海湖上独竹漂

微信图片_20211006233522.jpg微信图片_20211006233526.jpg

双人技巧


独竹漂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廷所专用。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后演变成一种水上游戏,而这项活动也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得以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每年端午后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对,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落水了,就会听到一阵阵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戴上大红花。

独竹漂第一次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是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的表演,并且获得表演一等奖。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如今,“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独竹漂是一项具有健身特点的水上技巧项目,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集健身、娱乐为一体,既能进行技能表演,也可以进行竞速比赛。活动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其综合素质含力量、耐力、平衡、协调、技巧等于一体,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长时间在空旷且数米深的水面上划行,人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需要有较强的意志和胆量。作为健身娱乐项目,还能激发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参与者亲身体验置身于山水美景之间的乐趣和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感受,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独竹漂是一项承载着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与地方旅游的结合中,表演与体验相结合,形成“以漂促游、以漂树牌”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图文/沈海滨)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