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色发展 > 

生态修复 治黄兴黄——河南洛阳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2020-10-13 11:38:30|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三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河洛大地,初出峡谷,涌入平原,织就了密布的河湖水网。黄河两岸,太行山、伏牛山两山耸峙,形成独特的“一河两山”生态屏障。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沿黄生态保护治理为引领,在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全域河渠综合治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把黄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城市建成生态文明之城。

  生态修复,让黄河湿地成为“鸟的天堂”

  双肩包、望远镜、三脚架、笔记本,这是马朝红一年四季的标配。

  马朝红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的一名管护员。20多年了,她在黄河湿地行走、观鸟,见证了湿地环境的不断改善。“观鸟,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她说。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东西长96公里,总面积达2.4万公顷,以保护水禽及湿地生态环境为主。目前,这里记录观察到的鸟类达26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鸨、黑鹳等11种。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洋洋告诉记者,近年来,孟津县先后投资建成扣马、台荫、黄河桥3处湿地恢复示范区共1.9万亩,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清水湾,是对岸吉利黄河湿地的一处景观。“清水湾中流清水,河清堤上看河清”,当地群众用这样的顺口溜来描绘这里的良好生态环境。

  黄河吉利段,是延续千年的古河道。近年来,吉利区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一期项目,重点打造了鹤鸣湖、清水湾、流花溪、飞苇渡、白鹤洲5大景观,已形成了3条总长约8300米的水系、3200亩的水域,为鸟类创造了优美栖息之地,这里也成为群众亲近自然的场所。

  治水兴水,确保“一渠清水入黄河”

  撑好遮阳伞、打好鱼窝、调好鱼食、抛钩入水,约20分钟后,水面上的浮漂轻轻下顿两下,然后缓缓浮起。说时迟那时快,张教忠猛然提鱼竿……

  打去年起,洛阳市民张教忠把钓点选在了涧河同乐桥附近。“现在水质好了,这里的鱼又大又肥。”他说,从前这里是黑臭水体,如今这里鱼翔浅底。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流域占洛阳市总面积的81.8%,这里的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均为黄河支流。

  2017年,洛阳市全面启动“四河同治、三渠联动”,针对市域内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和城市区的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进行集中治理。自此,截污治污、水系连通等重大工程全域实施。去年以来,该市以黄河保护治理为重点,河渠治理向全市域各类水体拓展。

  截至今年上半年,洛阳市累计实施河渠综合治理项目248个,综合治理河道225.7公里,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全部建成投用。

  洛阳市污染防治攻坚办水调度处负责人翟迎辉介绍,2017年以来,该市洛河整体水质由“良”稳定好转为“优”,伊河整体水质在“良”的基础上持续提升,瀍河、涧河整体水质由以前的黑臭水体逐步好转为“良”。

  在洛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水穿城而过,最终交汇成伊洛河后共同注入黄河。该市对全域河流的综合治理,确保了“一渠清水入黄河”。

  建设廊道,绘就黄河美好生态画卷

  仝联星是新安县郁山林场的职工,他的父亲也曾在这里工作,两代人见证了林场的变迁:“看着沿黄生态廊道建成,守护着黄河,我心里有一种自豪感、幸福感。”

  郁山林场石寺坡林区紧邻黄河,是出了名的造林困难之地。这些年,新安县率先在这里实施碳汇林项目,投资1800万元开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种下了雪松、油松、银杏、五角枫等树种,在一方荒芜贫瘠的乱石岗上,打造了1000余亩沿黄生态廊道。

  洛阳市大力实施沿黄国土绿化,一体推进黄河及伊、洛、瀍、涧等主要支流绿化。据介绍,该市计划通过5年努力,在黄河两岸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堤林、经济林13万亩,去年以来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建设3.2万亩。与此同时,该市大力实施廊道绿化、荒山绿化、森林公园建设、飞播造林等工程,累计完成新造林174万亩。

  前不久,洛阳市印发《关于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提出将着力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实施山区生态林、湿地清退区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在实现沿黄生态廊道连通的基础上,配套完备的生态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

  沿河布绿带、岸线建公园,处处新绿点缀、水流潺潺,黄河水脉宛若一条条“绿色动脉”萦绕滋润着河洛大地。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2日 10版)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