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书 > 

色彩之魅与文化之味

发布时间:2020-12-11 16:33:56|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陈华文 

  我们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世界,色彩赋予生活别样的诗意和想象,同时色彩和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紧密相连。一部世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色彩认知的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有时在乎色彩,也时常忽略色彩。色彩大有学问,囊括科学和人文的所有门类。《中国色彩史十讲》一书,对于我们从更宽阔的知识视角,探究色彩暗藏的人文寓意,带来重要的思想启示。

  《中国色彩史十讲》是作者近年来对于中国色彩研究的最新系统思考。本书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从十个专题出发,以历史为序,将色彩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整体,在文献史料和美术图像的互证中,展开古代色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书中认为: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更替、社会治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不和色彩发生关联。

  研究中国古代色彩,有助于了解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总貌,有助于还原鲜活的时代生活图景,同时对于艺术史而言,色彩更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然而,中国历史是漫长的,色彩在岁月的风雨中若隐若现,充满神秘感。本书作者为了研究古代中国色彩的奥妙,研读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同时在不同的文献之间进行考据,彰显出扎实的学养和治学态度。

  从古至今,只要我们目光所及,色彩无处不在。自然界的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田野等等,其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但是人类劳动或者创作创造介入到建筑、服饰、器物、绘画之中后,色彩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类推崇或者厌恶某一种颜色,必然和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习俗有着内在关联。书中提到,在遥远的殷商时期,先人们就重视色彩的运用。与此同时,色彩不仅是代表某种价值和图腾,色彩颜料还是物质,有的颜料本身具有药性,比如朱砂作为中药,具有解毒、杀菌的功效,石绿有去腐、杀虫的效用,再如赭石、石膏、炭黑等颜料,在治疗不同疾病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作者认为最基本的归纳,就是四个字:五色成文。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史记·乐记》。“文”,是“纹”的本字,本意为纹饰、图形、纹样等。而五色,就是青、赤、黄、白、黑。对于色彩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书中讲道,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流行色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国国君齐桓公穿着十分特别的紫色服饰。紫色不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在齐国流行,慢慢也流行到鲁国。鲁哀公时期,紫色衣服为君王所穿,并且成为制度,不再是人人可享用的颜色。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流行色?书中给出两种解释:一是流行色是人本性的需求,求新求变,体现对美的追求。二是在中国古代礼制社会,服饰色彩和等级秩序相关联,服饰色彩的混乱等同于秩序的混乱。

  古代社会里,服饰的染色技术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的服饰颜色极为朴素,并且衣服在洗过数次之后,颜色也会慢慢褪去。而达官显贵则不同,穿着华丽的彩色衣服,不仅如此,服饰上的图案也颇为讲究。仅看服饰的色彩,大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工业革命之后,染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服饰的色彩越来越鲜艳,尤其是伴随着工商业的崛起,社会思想逐渐开放,生活观念更加多元,等级森严的意识弱化后,普通人的服饰色彩也丰富起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穿的衣服,从款式到色彩可谓五花八门。在笔者看来,这不但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观念的进步。

  读本书时笔者时常在想,所谓的绫罗绸缎,一定色泽鲜艳。在民间,穿红戴绿必然是有好事和喜事发生。比如,人们对红色赋予丰富的情感寄托,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美好。如春节贴红对联、结婚出嫁的红盖头、房屋建成用红布包着梁柱等等。鲜艳的色彩,也是情感的晴雨表。现在的一些古装影视剧,判定是不是一部上乘之作,其实不只看剧情和演员演技,也可看色彩评判优劣。比如有的古装影视剧里,一些平民着装都是崭新的,色彩分外亮堂,这样的影视剧与其说脱离了历史语境,还不如说是对色彩的认知十分肤浅。

  色彩总是和绘画相伴而行,绘画就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早期的绘画作品如今很难寻觅,但是在敦煌壁画中不难发现,这些千年前的画作色彩鲜艳,看上去就如同昨天所绘。绘画在发展中,尤其是当水墨画大行其道之后,黑白二色成为最重要的绘画趣旨,其他色彩则退居其次。为什么水墨画对其他色彩没有表现出浓厚兴趣?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绘画美学的价值追求相辅相成,中国水墨画讲的是意境,再则和文人画家们倡导的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理念紧密相关。

  读《中国色彩史十讲》,必然会联想到今天的色彩与社会生活。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合理的建设规划,必然把色彩要素放在重要地位。如果城市建设的色彩杂乱无章、没有一个基准的色调,那么城市看上去就乱糟糟的。在这样的城市,人们心态也许处于躁动状态,同时也整体拉低了城市的文化格调。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色彩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讲究,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的色调选择,小到一把座椅一部手机的色彩搭配等等。可以说,我们在生产、生活和创作当中,善于运用色彩,代表着文化艺术修养的层次和高度。当然,任何一本涉及色彩的著作,都不可能讲透所有的色彩奥妙,本书也是如此,因为在色彩的世界,就如同色彩本身一样变幻多端,这也正是色彩的魅力所在。



111.jpg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