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而设的实名注册制度是落实了,但实名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不少未成年人只需通过父母或他人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易突破这一道防线。其结果不仅是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消费额度不再受到限制,而且家长申请退费维权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其实,之前就有人意识到,眼下所谓的网络游戏实名认证,不过是加了一把谁都能打开的锁而已。一方面,实名认证的信息只是身份证号和姓名,并非真实的用户。只要输入的信息符合条件,大门自动为你敞开。而要获得这一“开锁密码”,对未成年人来说并无难度。即使不“借用”父母的身份证,网络上获取真实身份证号的成本之低,让人难以想象——除了可以购买真实性较高的身份证号,在搜索平台上也能通过“防防沉迷”等关键词,轻易得到一个用于实名认证的身份证号。
另一方面,游戏平台虽按规定上了锁,但有的也自觉地留下了“钥匙”。一些游戏平台可以利用相关联的第三方账号或手机号码,让新注册用户绕开实名认证步骤。比如,可以直接选择使用对应的手机账户登录。即孩子能用父母的手机号,直接完成实名认证,且用户信息显示已成年。
一边是未成年人利用规则漏洞,一边是平台默认默许。如此实名认证,早已背离了其设立的初衷。诚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不是一个实名认证所能解决的,但至少要让它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为那些过于“聪明”的孩子打开方便之门。
对此,平台方责无旁贷。应尽快完善实名认证与支付的相关功能,比如,需上传身份证照片与公安接口核验,对多次使用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敏感提醒,审核是否被恶意多次使用。在充值支付时,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等等。
其实,只要平台愿意,这些功能不难实现,而是“想不想”罢了。至于如何让平台“不敢不想”且“不得不做”,这就需要职能部门来插手了。如通过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约束规范平台行为。实名认证,不能只是做做样子。 (陈文杰)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