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健康 > 

加强技术、能力、物资储备 “平战结合”应对流感大流行

发布时间:2021-05-19 16:44:3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宫晓倩)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发生大的流行,一个地区或国家极易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损失,甚至严重威胁个人生命。近日,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原司长梁万年教授和协和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教授做客新华网“医防大咖流感系列访谈”,就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呼吁,应对流感大流行要推动应急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同时加强技术、能力、物资的储备,以“平战结合”的思维充分做好流感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

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原司长梁万年教授(中)和协和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教授(左)做客新华网“医防大咖流感系列访谈”

  甲型流感病毒易变性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多起流感大流行事件。例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2009年甲流等,不仅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杨维中表示,从这几次流感大流行的情况来看,主要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易变性导致。“病毒抗原不断变异,从小到大、从量到质的变异之后形成新的亚型。人群对新亚型没有免疫力,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人口大流动,就会酿成流感大流行。”

  据介绍,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性,从开始上升到高峰,高峰后逐渐下降,直到基本停息。大流行间期会有一般流行水平的季节性流感。对此。杨维中指出,在此期间我们不仅要做好季节性流感的防控,还要为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到来做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密切监测流感病毒的变异,对可能要发生的下一次大流行及早预警,一方面遴选出用于制造对抗大流行疫苗候选毒株。疫苗研发机构和生产机构要不断加强流感疫苗的创新和生产能力,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流感疫苗。

  “从历次流感大流行来看,我们很难准确预知大流行的流感病毒,但是在大流行间期,对季节性流感的监测、疫苗的研发制造和疫苗的接种对大流行的准备都是非常重要的。密切监视流感病毒的变异,及早发现它,才可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流感大流行赢得一些时间。”杨维中说。

  加强技术、能力、物资储备 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梁万年认为现阶段应该强化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应急信息系统、应急专家咨询等决策系统,实现有效整合、贯通,形成科学决策及应对。

  二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实验室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强化省级和省级以上疾病控制实验室一锤定音的能力,这样在新的亚型出现时能够快速识别。

  三是整个疾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不同机构、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实现上下有效联动,调动机构人力资源的动力、活力和能力等。

  四是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医疗服务系统实行有效协同,上下左右形成一张网络,让全社会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真正发挥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尤其是个人对重大疫情防控的作用。

  最后,疫情防控要有全球视角,在国际的视角下强调全球合作,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国际社会共享。

协和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教授

  此外,杨维中表示,应对流感大流行非常重要的准备包括技术储备、能力储备以及物资储备,尤其是流感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过去流感疫苗的产能受制于鸡胚。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重组技术、佐剂技术、甚至生物工程技术在疫苗生产中得到应用,使流感疫苗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此外,应对流感大流行,相关物资的储备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抗病毒药物、呼吸道疾病救治病房、医疗救治物资和设备等的储备。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的方舱医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杨维中强调,“今后我们要以‘平战结合’的思维把现有的公共场所,如大型运动场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稍加改造,或者在新建场馆时稍加一些设备设施,当遇到传染病大流行或者其他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就可以很快转变成为庇护所、方舱医院。”

  四方面着重强化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仍在持续,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球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也推动着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变革。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对此,梁万年指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可以从四方面进行强化:

  第一,提升监测报告预警的能力。布局更加合理、覆盖更加全面的监测点,提升敏感性。在预警方面,需要一系列机制保证,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配备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二,建立良好的报告制度。从多点出发建立报告渠道,对异常事件及时上传,同时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判定。在这方面,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需要协同和联动,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功能。比如医疗机构作为前端,能够识别、发现,并且快速报告,公共卫生机构能够进行有效判断,并且及时作出有价值的的建议。

  第三,要强化应急管理体系。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咨询系统这三个系统能够有效联动,尤其是基于信息、数据的研判和指挥决策相当重要。

  第四,提升应对能力,包括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全社会动员能力等。

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原司长梁万年教授

  优化人才质量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团队建设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流失的问题突出,受到业界关注。如何让适合的人有动力留在这个岗位上,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未来需要不断进行设计、改革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工作。梁万年认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要围绕三方面核心建设:第一,在收入上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建立符合公卫人才岗位特点的薪酬制度。第二,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设计规划让他们有很高的职业荣誉感。第三,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梁万年强调,公共卫生人才不仅是数量上缺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缺乏高端、复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共卫生人才,当遇到重大疫情的时候,尤其需要这类人才。因此,在医学生教育方面要以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的只注重医学领域、以疾病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要更加关注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培养。这可能需要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师资队伍的选择上进行改变。此外,对于国家级、省级、县级乃至医疗机构公卫人员来说,岗位不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要凸显不同岗位的能力培养。

  梁万年表示,“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懂医学、懂公共卫生,也要懂法律、懂宣教等,一个人很难全部实现,因此这里所说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团队。我们要加强公卫人才的团队建设,在处理重大疫情和传染病疫情的时候,强调组织协调以及团队的领导力和合作力。”

  除了医学教育方面,梁万年认为,培养人才以后,如何更好地管理、激励、评价、使用人才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卫人才的评价与医院医生不同,评价公卫人才往往讲求的是社会效益,越不出现疾病暴发,可能效果越好,如果我们还是以处理多少次疫情来评价他们,那恰恰是相反的。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变革非常重要。”

  同时,杨维中表示,近年来,我国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公卫人才的作用要凸显出来。他认为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得到三个“位”:在社会上有政治地位,在专业技术领域有学术地位,在家庭里有经济地位。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全社会尊重人才。

  “只有大家意识到,治病是被动的,只有真正贯彻预防为先、预防为主了,只有真正往健康为中心转变,才能把公共卫生人才的政治、学术、经济地位的三个‘位’提高。”杨维中说。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