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彩专题 > 

湖滨区: 用实干践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19 16:19:56|作者:王海燕

6.jpg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三门峡市湖滨区位于豫西丘陵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也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分布在三门峡库区及青龙涧河沿岸的黄土阶地区,以轻中度侵蚀形成的面蚀、沟蚀为主,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狠抓水土流失系统治理


多年以来,三门峡湖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始终坚持“发展生态”战略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


为此,三门峡湖滨区专门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三门峡大坝区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指挥部,在此基础上成立黄河生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协调推进项目区矿山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幼林抚育、国土绿化等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坚持以大坝为根、黄河文化为魂、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景的总体思路,编制《湖滨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采取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农业产业转型融合、湖滨品牌、特色产业和生态康养文旅名城等亮点工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808095824.jpg

黄河生态廊道


微信图片_20240808095851.jpg

山水三门峡


近年来,湖滨区先后投资9亿元,用于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及沿黄生态廊道治理等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9平方公里,完成水保林栽植82.75公顷、经济林栽植36.73公顷,坡耕地治理409.7公顷,封禁治理3373.82公顷,区域内年蓄水量增加8.34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增加14.6%,年土壤侵蚀量减少约1万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提升了环境承载能力,为湖滨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截至目前,三门峡湖滨区已率先完成高标准生态梯田2万亩,完成七里沟、野猪洼、宁家窝等多处露天铝土矿山及周边治理修复,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公顷,其中恢复林地101公顷,草地132公顷,同时按照“四区两带一廊”绿化布局,重点对项目区山体和沿黄生态廊道进行绿化提升,累计栽植各类苗木51万余株,绿化面积达4000余亩。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湖滨区始终高质量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建成了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四区三带一廊绿化工程、矿山修复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多个治理样本,建设大禹文化公园、矿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生态公园。不断推动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万里黄河第一坝、“大美黄河”花景、油葵油菜花海等成为网红打卡地,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治理,目前,三门峡湖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2.26%,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基本得到治理,没有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滨区土壤侵蚀量减少50%以上,绿化率提高到40.5%,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8%,坡耕地治理比例达到88.8%,湖滨区林草保存面积达到13万亩,新增保土能力81.9万吨,农作物单产提高30%以上,每年增产粮食约2万吨,治理后人均纯收入比未治理前高出30%以上,拉动全区人民群众增收800万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河南省2022年度唯一被命名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区)。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湖滨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底蕴,着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奋力擘画“经济强劲、生态宜居、文明幸福、和美包容”的现代化湖滨新蓝图。为加快打造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三门峡作出新的贡献。(本文作者单位系湖滨区水利局)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