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钢铁业如何真正撕掉“大而不强”标签?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庞无忌)近10年来产量始终占据全球钢铁业半壁江山的中国钢铁行业,却长期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面对减量、提质和低碳发展的三重压力,中国钢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
在日前举办的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指出,标准是质量生成的基因,要有高质量,首先要有高标准。钢铁行业亟需制定清晰的标准化战略,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或将成为钢铁业实现减量、提质以及低碳绿色发展的关键。
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开始,中国已经连续25年保持世界钢产量第一。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总产量比重升至56.7%。尽管规模居首,但在少数高端领域,中国的钢铁仍然依赖进口。
在当日的论坛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以被视为金属制品中生产难度最大的产品——钢帘线为例,解释了中国钢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他指出,1995年时,中国生产的钢帘线在一个10公斤重的盘子当中,就有3-5个断点。但随着国内钢铁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到2020年时,国内先进水平已能做到每100个这样的盘子当中,只有6-10个断点,但距离同时期的国际先进水平(每100个盘子中,仅2-3个断点),仍有一定差距。
张晓刚表示,螺栓、高铁零部件等产品也有与钢帘线相似的问题。在技术攻关时,中国的钢产品也偶尔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最好水平,但可重复性差、合格率低,于是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性上考虑,这类产品仍然主要依靠进口。
究其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钢铁产业同时存在技术基础和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当下,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后者,即: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问题(科学实验验证能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在于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实现数据互认、标准互认和认可互认。比如:使用数字技术保证数据的实时监控和上传,使其不能被篡改,从而具备互认的前提。
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转型结束后,张晓刚表示,中国钢铁企业会在差异化竞争力上有区别,而不是仅仅在规模上。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也在此间表示,新消费作为未来扩大内需的关键,对标准化以及标准化优化结构的需求都是旺盛的。
以折叠屏手机为例,据预测,2021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或同比增长两倍以上,之后仍有望急剧上涨。而折叠屏手机市场体现的新消费需求,对手机屏的基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而产生对不锈钢精密带钢(俗称“手撕钢”)质量的新要求。但现行标准技术指标无法满足新产品质量要求,于是,相应的团体标准应运而生。
标准还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打破外国垄断。以笔尖钢为例,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建民透露,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圆珠笔头用的高档易切削不锈钢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但2018年,由太钢等联合起草的国内首个制笔领域的钢铁材料标准实施。符合这一标准的国内产品满足易切削性好,耐蚀性极高等质量条件,改变了中国制笔行业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指出,过去几年来,各种标准为化解中国的过剩钢铁产能提供重要依据和保障,也是钢铁行业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未来,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之下,钢铁工业低碳发展也亟需标准支撑。
他表示,当前低碳标准远不能支撑钢铁行业低碳发展需求,低碳管理、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严重缺失。全方位成体系的低碳标准研制工作迫在眉睫。(完)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