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忘的一年,春节前后武汉疫情迅速蔓延,举国上下全民皆兵共同抗击疫情,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娱乐旅游停业、多地企业推迟开工等防控措施,疫情使本来放缓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剧增。此刻急需业界启爆以古代艺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古代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的金色名片,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古代艺术品金融化是撬动世界财富的杠杆,将引爆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必将带动我国经济突破困境实现新转折。
古代艺术品金融化,是将古代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以及使古代艺术品转化为某种“金融工具”,将古代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等。古代艺术品金融化是当代资本市场和金融界对古代艺术品市场的介入。我国艺术品金融化未来将朝着大众化、证券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应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助推艺术品金融大众化,构建专业化的艺术品指数,成立监管机构规范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完善艺术品金融产业链建设,推动古代艺术品投资国际化。
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2020年是以古代艺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启爆年
宏观环境
疫情会使我国整体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率上升,大面积企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停滞;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等行业冲击较大,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严峻。因疫情近日有的国家开始对我国大幅上调关税,暂停进口部分中国商品;许多国家从今年2月份到3月份期间取消对我国的大部分航班,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冲击较大。
微观环境
疫情对于民企、中小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更大。面对这大小恶化的经济环境,迫切需要艺术品金融政策落地,推动扭转经济发展。
十九大明确指出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国家大的战略方向的最强音。
促进文博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日益清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已进入第二年,文物保护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布局,古代艺术品作为资源已为市场所认知,社会各界开始深入研究并挖掘古代艺术品的资源价值,文博产业作为文物资源利用的平台加快发展:古代艺术品+金融+资本;这些成就在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指引下,让文博产业的巨大动能逐步显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日益清晰。
《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国家文物局在官网上公开征集《文物保护法》修订意见建议,通过公开
征求意见方式将各界共识和开门立法的理念贯彻到《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中。同时,国家文物局强调:“本次修订,坚持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进步。
《文化产业促进法》将出台 多处涉及文博行业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已经从政策支持上升为法律支持,实现稳步推进。文博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新的《文物保护法》和《文化产业促进法》将在今年落地,对于古代艺术品领域启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例省级的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出台
《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出台,3月1日实施,这是
全国第一部关于繁荣和规范民间文物市场的省级政府规章,也是为古代艺术品金融化打响第一枪。
科技检测断代为古代艺术品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古代艺术品金融化之路举步维艰,全国古玩市场乱象丛生,无据鉴定成为主流,真假难辨,仿品泛滥,拍卖行业不保真,导致大的金融机构、企业、家族财团迟迟不敢大举介入古代艺术品市场,迫切需要古代艺术品市场规范。国家强调科技创新,让科技运用到文物艺术品领域,推动对古代艺术品进行科技检测,精确断代,实施承担法律责任的有据鉴定,终结多年来的无据鉴定乱象。眼学主要用于对古代艺术品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工艺等各方面研究,眼学还用于古代艺术品价值分析评估方面,真正做到精确断代还是靠科技。国家利用科技检测断代可以把民间大量的古代艺术品精品聚集起来,一部分用于纳入国有博物馆或私人博物馆体系,作为资产储备,把民间古代艺术品保护起来;另一部分用于古代艺术品金融化,启爆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另外科技检测还能起到严把国门,防止珍贵文物流失作用。科技检测断代对于古代艺术品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利用作用。
古代艺术品金融化的战略意义
古代艺术品是建立强大的人民币信用体系的基石和价值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千年祖先留下的数以亿计的古代艺术品,经大开发后喷涌而出,撒向民间。这其中还包括难以数计的老黄金与黄金艺术品,难以估量价值的各种老翡翠、红蓝宝石、清代钻石、珠宝等等。民间收藏家收藏的祖先遗存的这些古代艺术品价值最少在3百万亿到6百万亿人民币之间。这个数字并不包括中国博物馆的收藏。
中国现在人民币总量达到了177.62万亿元,总计相当于美金24.9万亿元,如此海量的人民币势必引起通货膨胀,黄金储备1852.5吨,如果挂靠人民币,每吨3亿元人民币,也只能发行5557.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以中国民间海量古代艺术品为人民币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根本依据,按保守估值3百万亿算,可以换取100万吨黄金;按估值的6百万亿算,可以换取200万吨黄金。这势必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动力。因为古代艺术品是全世界公认的金融避险和保增值的首选,中国拥有最大的遗存占最大的财富比值,中国古代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伟大遗产财富的体现,也是货币价值的根本。
以古代艺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将取代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已经筋疲力尽,十九大报告强调“房子是用来
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货币展望报告指出,今年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关于房地产问题,央行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继续按照原有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文化产业代替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金融机构财团低位建仓古代艺术品 长远布局
近年来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因为没有稀缺的民间古代艺术品精品参与,拍卖市场利益垄断,导致拍卖天价重重,特别是那些顶级富豪购买的天价古代艺术品,就像当初在股市6000点高位套牢的机构富豪,必然会选择时机在低位建仓,摊低成本。一旦古代艺术品金融化政策落地,民间大量的古代艺术品精品便会浮出水面,古代艺术品的不可再生稀缺性及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会使大资金有垄断收集、炒作的过程,因此古代艺术品是企业大财团资产配置的最佳首选。
古代艺术品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是投资领域的最后一座金山
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以保守的5%作为对艺术品的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按中国130万亿元的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而目前的规模只有几千亿元,潜在的需求非常大,显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近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市场。从全球的视角来看,高端艺术精品的拍卖价格不断刷新,经济的增长和货币的超发使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艺术精品高收益的示范效应使艺术品投资特点凸显,艺术品市场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资本市场,堪称投资领域的最后一座金山。
古代艺术品资产能对冲各级地方债和许多企业债
2019年11月底,地方债余额为21.33万亿元,企业债务已突破100万亿元,而激活古代艺术品资产,古代艺术品能成为国家和企业的资产储备,价值存量几百万亿的古代艺术品金融杠杆财富将会很好地对冲这些巨额债务。
古代艺术品金融化能增加就业 促进消费 吸纳国际资本
疫情导致的消费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古代艺术品金融化引爆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会使众多收藏家将步入中产阶级,迅猛激发亿万民众的消费能力,消化生产产能过剩,面对几百万亿到甚至千万亿计的海量市场,从业者当以爆炸式数字增长,古代艺术品这个经济杠杆撬动,可以拉动巨大的经济体量,可以创造巨额财富,保守估计一年能为国家带来20万亿的绿色GDP,所有古代艺术品及珠宝的话语权我们必将全部夺回,西方垄断不再!部分古代艺术品可走出国门,吸纳国际资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介入艺术品领域的金融机构随之迅速增加,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品产业,将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品资源变为金融资产。新的《文物保护法》及《文化产业促进法》即将落地,大的金融机构财团资本会竞相介入古代艺术品领域,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面对当前大小恶化的经济环境,我们务必坚定信心,以古代艺术品金融化为契机,突破当前经济困境,扭转乾坤,担当历史重任,使2020年完美“收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转折之年。将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本紧密结合,让古代艺术品资产活起来,古代艺术品+金融+资本的强强融合必将引爆以古代艺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带动我国经济实现大转折!(作者:焦同瑜)
来源:北国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