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生隆科技创办人陈木成的"中国梦":"科技兴农"助推家乡"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5-08 10:02:02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三农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科技兴农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共识,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有科技、有资金的企业家返乡创业。陈木成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陈木成是恒力(厦门)石墨烯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周宁生隆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外打拼多年的他于去年年初回到家乡,用“黑科技”引领乡民发家致富,助力家乡“乡村振兴”。

图片30.png研发“黑科技” 养殖“生态猪”

在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紫竹村的一条废弃公路上,屹立着一个别样的养猪场,猪舍齐整、干净、卫生,猪舍外围绿树成荫,空气中甚至还弥漫着花草芳香。这便是陈木成的养猪基地。

这个养猪基地有点不一般。在这里,闻不到臭不可当的气味,看不到污水四流的场景。陈木成养猪的“独门秘笈”,是他所带领的团队在石墨烯研发领域的成果转化应用。

2016年,陈木成在厦门创办恒力(厦门)石墨烯科技产业集团,成为国内首家能够工业化量产石墨烯的企业,并倾巨资投建厦门市恒力石墨烯研究所,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深化研究,打造全球石墨烯应用科研高地。

在石墨烯技术运用过程中,陈木成团队发现石墨烯技术能够改变水的状态,不仅让水富含活性氢,还使其具备了超强的渗透力、穿透力和排污力,喝此水能够排除生物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而且经过专家鉴定,这种水十分安全健康。陈木成突发奇想,“如果将水用于养殖行业,是否能够创造奇迹?”

图片31.png2018年2月份,他将制水设备带回家乡周宁县紫竹村,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开始做起了试验。养殖3天后,猪场的臭味竟然开始慢慢淡化,生猪也比原来更有生气和活力。陈木成喜出望外,便开始投入更多精力钻研养殖,至此已创造了十多项全国首创专利。

除了特制的“活性水”喂养,陈木成严格把控生猪养殖的每一道关键环节。从源头开始,禁止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饲料的玉米及辅料植物的种植,用“活性水”浇灌,玉米不仅高产而且高质,其蛋白质含量就高出普通玉米的两倍以上。

图片32.png在猪舍垫料部分,陈木成带头研发的微生物发酵床,是目前基地里科技含量最高的技术。他介绍,用微生物菌群按一定比例与锯末、木屑、谷壳、米糠、活性剂等均匀混合,可形成有机复合垫料,让猪的排泄物在发酵床内得到充分分解和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放和臭味问题。

在猪肉品质上,试验养殖的生猪经过检测,其瘦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均远超普通猪肉,且核苷酸、肌苷、游离氨基酸等氮浸出物含量也都优于普通猪肉,胆固醇却比普通猪肉低很多。烹制出的猪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肉汤鲜美,过齿留香。

图片33.png打造“产业链” 扶持“贫困户”

陈木成的家乡紫竹原名紫竹源,属周宁县玛坑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海拔610米,村庄两面皆为崇山峻岭。受地理条件的制约,紫竹的耕地多为山坡地,加之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又缺少水源,农耕条件差,多年前,村民还只能靠山吃山、自给自足,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

“地无三尺平,车不能行,马无法走,小得还不到一鸡笼人。”这是邻村人对紫竹的评价。近几年,在周宁县政府的支持下,陈木成返乡创业。政府和乡贤的双面推进,让紫竹村民的收入翻两番。

“我们村庄原来有26位精准扶贫户,在陈木成的帮助下,村民年均收入已经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至上万元,成功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紫竹村党支部书记陈先禄向记者介绍,陈木成在家乡创立了紫蓝鸿合作社,将村里的贫困户都招揽至社里,让他们“不出村可就业、不出远门即攒钱”。

“找到脱贫路径,是帮助村民脱贫要迈的第一道坎,而我的产业刚好也需要乡民的支持。”陈木成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让产业和贫困户结上对子。经过多次成功试验,他计划扩建高性能、非转基因玉米基地,建立零污染饲料厂,扩大高科技养猪基地,形成一整条无公害的养殖种植“产业链”,实现“科技兴农”,为村民脱贫致富添砖加瓦。

“如果高科技产业成本很高,那‘科技兴农’便是伪命题。”陈木成说,他们研发的这一系列高科技养殖种植产品成本很低,目前,福建省内外已有200多位农户主动与他们进行技术对接。他还计划建立技术推广平台、产品销售平台、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等,尽快把这一技术普及全国。

发展“旅游业” 助推“振兴梦”

村民的收入状况改善了,但是简陋的居住条件,又成为陈木成牵挂的一件事情。

紫竹村,原是依着一道十几米深的沟壑而建的,村民居住的是一片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在外人看来,或许满是新鲜感,可村民却住怕了这样的房屋,每逢台风暴雨时节,总要担心屋后山坡会突然塌方。而村里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外界,村里的孩子到乡里读书,要步行约5公里,更别提什么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陈木成汇集乡贤之力,带头捐献巨资,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在保留原有的“吊脚楼”的同时,将沟壑另一侧南山的土填至沟中,完成了举步维艰的“愚公移山”。一栋栋72平方米三层半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周边基础设施和绿化等也陆续完善,紫竹村焕然新生。

图片35.png现如今,一条靓丽的景观渠将旧村与新村泾渭分明的分隔开,一边是崭新的楼房,一边是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村里将其保留了下来,计划打造成特色景观。

除了别具一格的古民居村落,紫竹村其它原始风貌景色保存的仍然十分完整。不仅有数百亩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多情鸳鸯、娴雅白鹇、凶猛山鹰、野山羊、猕猴、獐等珍禽不计其数;还有龙潭、龙洞、龙井、仙女瀑、百丈漈、弥猴林、方广寺等神奇静秘自然景观;有富含2万多个负氧离子的超级天然大峡谷氧吧;还有朝霞抚云海、晚霞挽山麓的旖旎风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此壮美的家乡景色,让陈木成又萌生了其它想法:何不发展旅游业,让乡村旅游也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引擎?

图片36.png“从紫竹上后地修建9.5公里沥青路接口到紫竹村部,再增添6.8公里延伸到方广寺,道路净宽8.5米。”要致富先修路,陈木成开始改建拓宽道路,完善基础设施,不仅大大缩短了村里到县里的距离,还连接起村里的各道风景线路。

不仅如此,陈木成还计划依托紫竹的山水自然元素,挖掘历史、人文、佛禅等文化元素,打造一处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佛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康养主题公园。同时,利用紫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紫竹的农田和园地集中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结合草珊瑚、黄精、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形成“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格局,力争将紫竹打造成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风景秀美、底蕴深厚的旅游风景区。

蓝图已定,方向已明。如今的紫竹,新颜与古韵交织,“科技兴农”梦正在激昂上演,“乡村振兴”典范也在加速树立中……(林冰冰 李铭慧)


来源:北国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