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季羡林《年》
2020的浪漫元旦一过,我就催促着老公尽早去买烟酒,女儿在旁开心地拍手,”太好了,马上就要过年了!”
你看,季羡林都说不清什么时候到来的”年”,5岁的孩子知道。
春 “年货”到,年就到。
多少年来,中国人始终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置办年货。因这其中,有对自己辛苦工作一整年的总结及肯定,有对亲朋好友虽不常见却真心挂念的情意表达,更是对未来所有幸福美满的期望与寄托。
从某种程度上说,”年货”的选择表达着不同的价值观,折射了我们生活的本质。
所以,这么多年,你有怎样的年货记忆呢?
70年代 我们都一样 快乐又善良 年货关键词 | 两口白糖
李孟出生于1955年。那一年,新中国第一张粮票正式发行。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不同种类的票证,成为老百姓们过日子的基本保障。”没有票证,就算有钱也是买不到东西。”
小时候的李孟最喜欢吃糖,能在稀饭里放上几勺白糖,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买白糖也需要用票证,每个月爸爸妈妈买到白糖之后,他就带着哥哥弟弟们一人蘸一口,生怕多吃一点,下一次再想吃就没有了。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