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精准扶贫”课题组昌江调研队——神锋队,来到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作为一支带着爱的名义走访于村落之间的队伍,神锋队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穿梭于市井、人流、车流之中,带着一丝疲惫、兴奋和期待,看着车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以及路上的绿色盎然,投入于与村干部、村民的接触、访谈、调查之中,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淳朴和坚强,感受村里的蒸蒸日上,感受昌江的日益发展……
6月24日晚,神锋队来到了调研的第一站:水富村,并和水富村的村民一起观看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当晚的夜校,20:00准时开讲,县和镇的驻点干部、分管领导、挂职的第一书记,村干部以及村民们早早地坐在放映室里,等待放映。
据了解,水富村的夜校,已经举办了好多年。当时,省里为切实转变当地群众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解决贫困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办了“夜校”,每周一晚上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广大村民学习国家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及种养殖等知识。这一活动持续至今,村民们的热情不减,积极性不减。很多村民学到了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
次日,神锋队来到村里,和村干部座谈,村书记给队员们介绍了水富村村的发展过程,说道:“本村虽然名为水富村,可实际上是周围最缺水的村子。从2003年起本村村民才从60多公里外的王夏乡逐渐搬迁到这里,这个村子也算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可是即使本村劳动力再丰厚也敌不过自然法则,无论在哪个村子里只要缺水、缺土地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户们来说都是致命一击。导致本村的农业经济不是很景气。不过,这几年,村里的经济也在慢慢的起色。”
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在水富村仍然有保留。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有幸参观了仍然懂得黎锦纺织的村民家,看到黎锦的第一眼便是震撼,很难想象在现代化占主流的生活中竟然还保存着如此淳朴而美丽的民族文化。
在海南有一个民族,他们这里一直遵循着传统,男耕女织,织锦制陶,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黎陶,一种古朴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它既没有精美别致的纹案,也没有巧夺天空的雕刻,有的只是,对于生活功能最本质的需求。在过去,黎陶是黎族人家中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烧制。在这质朴手艺中有一条独特的规定,黎陶技术“传女不传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中的陶器往往会与其他村民们进行物物交换,以此完成生活基本需求。泥土是最自然的存在,无论古往今来,正是这随处可见的泥土恰恰承载了人们的辛勤和欢乐。如果说传统陶艺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集结,那么带有些粗旷的黎陶也许就是尘封黎族那些流淌岁月的不二容器。
完成了水富村的调研之后,石碌镇团镇委书记钟传平的带领下,神锋队来到了石碌镇保突村——一座位于县政府以北5公里左右的黎族村,与保突村第一书记李书记进行了简要的会谈,初步了解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陶艺的一些情况。而后,又去参观了黎陶合作社,并听取了刘梅珍社长悉心、热情的介绍。
通过参观了解到,作为黎族制陶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保突村,制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粗陶,手工,明火。负责人介绍,黎族制陶原始目的是为了满足黎族人日常生活所需,如保存稻谷等,现保留最原始的陶器主要有缸、罐、碟、壶、瓶等,当然,随着黎族文化的发展,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黎族人逐渐在这些陶器上制上一些动物,如青蛙(代表风调雨顺),龙(图腾),还有黎族的文字等等。后来,黎族的陶器,也逐渐从生活日用所需变成了具备一定交换功能的物品,黎族人民用它们与周边的村民交换粮食、衣物等,黎族陶艺也成为黎族人的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黎族陶艺也被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
第三站之乡村振兴后起之秀——万善村
2019年7月1日,在党的98岁生日当天,神锋队来到了此次昌江调研的最后一站——万善村。与之前的水富村和保突村有所不同,万善村虽然也是黎族村,但是却不具有什么传承技艺,仅仅只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黎族村。不过,与水富村、保突村不同,万善村水源丰富,生产用水不愁缺乏,田地也相对充裕,这就决定了它的产业之路与前两个村的不同。
说来也巧,来这个村子里第一天正是7月1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98岁生日。村委会在开展万善村党支部“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主题党日活动,神锋队队员积极参与活动,与村干部们一起帮助前来领取补贴的村民,第一次在村子里的党日活动让队员们对这里的一切好感倍增。
村支书说:“现在的生活,与以前不同喽,以前根本不敢想”。老师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小平房,现在已经是两层小楼,那里也是,那边也是……”。(文字/图片 三亚学院昌江调研队)
来源:智企新闻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