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我国整体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攀升,复合增长率已达20%,在这其中,植发用户则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植发行业前景乐观,一时间,植发机构如雨后春笋,植发市场则热闹非凡。
面对植发这块诱人的蛋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欲第一时间抢占市场,生怕晚一步、慢一拍。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层出不穷:或是“小作坊”三无企业浑水摸鱼,只保证植发,绝口不提效果;或是一些植发机构只顾效益,无论用户实际情况如何,一概以“植发”应付问题;更有甚者认为植发不过是“一次性消费”,一心只顾营销,弃技术于不顾……以上种种乱象,既扰乱市场秩序,又为植发增添恶名,由此造成的后果则先让消费者买单,再由从业者负担。
据调查,我国脱发人群对植发的主要担忧来源无非以下几点:价格不透明、机构不正规、效果不好。植发机构若能“对症下药”,消费者吃下“定心丸”,则无需满场卖力吆喝,也会主动走进植发机构的大门。
价格不透明,不意味着各家大打价格战,今天你拉出“五折酬宾”横幅,明日我“年终巨献三折”不甘示弱,长期以往,无非是从利润降低到压减成本,再到植发效果随着价格一并打折扣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自会价比三家,就算没有折扣的噱头,只要价格适中、品质过硬,自然不会拒绝。但就怕植发手术本身费用低廉,但同时又增加“检测”、“专家”、“器械”等多种名头的费用,最后加起来费用翻了好几番,有苦难言,只能买单认栽。
因此,植发机构大可不必在促销与折扣上多做文章,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什么是比真实的术后案例更具说服力的宣传。挤干费用中的水分,清清楚楚定价格,踏踏实实做手术,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活动促销”。
品牌塑造不能只靠广告
品牌的塑造并非朝夕,想要树立“正规靠谱的植发机构”这一形象,少则数年多则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案例的多样化、过硬的技术实力、一定的知名度都不可少,但一些从业机构只顾打响知名度,空有“知名”皮囊,却无充实内涵。更有甚者,连医疗的基本资质都不具备,对从业人员也无严格要求,加之部分植发手术无需开刀,更助长了盲目的自信,认为只需简单操作几下,即可向消费者交差。这种随便的态度不禁让人捏一把冷汗,手术安全尚无保障,植发效果倒成了次要问题。
技术过硬才能保障长远发展
消费者在植发后,效果究竟好不好,基本都是通过三大指标来确认:成活率、自然和持久。有了消费者心目中的这杆“秤”,植发机构如何“加码”自然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毛发移植,自然不是“植”了就万事大吉。保障植发效果靠基础,提升植发效果靠技术。提升技术并不是给设备改名换姓、换汤不换药,也不是大刀阔斧,彻底改变目前的技术基础,而是要切切实实通过研究,用实践证明技术确实在提升。对于这种观点,新生植发院长张春杰表示了赞同,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比如此前扩孔方式主要采用蓝宝石刀,但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黑宝石刀与组织相关性更高,口径也更小,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缩短愈合时间,提升毛发种植密度,对消费者来说植发感受更好、效果更好,是一件好事。再比如毛囊种植时常见的微针,不是说技术的提升就是把微针换成别的什么器械,而是根据之前缺点进行改进。比如以前的微针会二次挤压毛囊,毛囊受损之后存活率和生长情况都受到影响,植发效果不好。现在的微针旋转嵌入毛囊,不再挤压,毛囊生长更好。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这些技术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但对植发效果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这也是一种技术实力的证明。
来源:中讯财经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