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CMA认证,迈向企业战略顾问的第一步

发布时间:2020-05-08 2:27:02

随着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商业领域对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在驱动自我价值提升、促进管理者能力均衡、挖掘组织效能等方面,“管理会计”的力量已经广泛被认可,并因此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一环。

随着RPA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复的记账式工作早已不是财务人员工作重点。在信息时代拼杀的企业雇主,更加迫切地渴求着具有战略思维的综合型、前瞻型国际高端财会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洞察全球经济环境与行业发展趋势,全盘统筹企业自身业务活动和运营能力,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并防范风险,完善企业价值链管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事实上,传统理解上的财务会计更多的是被动会计,用归类分类形成的报表来表述公司一年来的行为。管理会计更多的是“主动出击”,因为不满足被动的接受财务发生的行为,而是专注经济行为的驱动力。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兼顾复合型和前瞻型的要求。这意味着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能够综合财务知识,同时了解企业销售、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分析。同时,仅仅局限于分析企业历史数据还不够,最主要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得出的见解,能够支持未来企业决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力拓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顾问陈泽辉拥有令人羡慕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证书。在他眼中,管理会计教会了他如何用驱动因素去看待经济行为。会计作为技术支持,最终决策是帮助决策者找到成本的驱动力。用管理会计的眼光去看待会计和经济,找到其中真正的驱动力,就能很合理地去评判公司的行为,从而改进。例如,收入来源主要在哪里、哪些行为贡献了公司最大的收入、哪些活动消耗着公司最大的成本,从而提出建议,被动变主动,改进公司的行为。

陈泽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各个行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能够结合其知识体系,利用财务数据的分析来为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与效益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CMA知识体系在实务界的应用非常广泛,而在做宏观经济分析的时候,我也会借鉴CMA的理论体系,例如成本驱动因子。因为管理会计着重在成本核算中间和成本摊销过程中,企业必须找到真正推动这个成本发生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对成本的归结才能够准确、有效。同样经济发展中,我们也需要找到推动经济发增长的动力因素是什么,不管是来自收入还是来自于成本。因此通过驱动因子,来找到发展动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论。” 陈泽晖表示。

远大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于滟同样也是一名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她认为现在企业更加重视和强调战略风险管理,也恰恰是CMA知识体系所强调的,从关注眼前走向关注未来,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没有正确的战略,无从谈起经营效益,方向性的失误讲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得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于滟认为应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精财务、助经营、辅战略。而CMA的知识体系恰恰是培养了这样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分析能力,系统地帮助财务人员厘清管理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助力企业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CMA认证是不仅是学习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框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让财务人员变得更加智慧,能站在企业战略的全局高度提出解决方案。通过CMA认证的学习,财务人员会具备高管的管理思维,有信心站在CEO角度来讨论经营问题,成为真正的分析型、专家型和决策型的专业人士。除此之外,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开放了全方位的资源,通过持续专业教育的方式,不断让财会专业人士掌握新的管理会计发展动向及最佳实践,保持领先的思维、经验和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往新经济、创新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可以取代很多传统财务会计所做的工作,但是尽管有海量的数据,“分析”始终是数据质量的核心,“决策”始终是数据归结的原点。CMA认证的知识体系符合了管理会计的功能定为,决定了它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国新经济的浪潮,在帮助财会专业人才在战略经济时代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年5月6日至6月6日,新在职考生报考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认证将享受优惠,在职考生年费5折,CMA认证考试准入费5折,免除首次注册费15美金,共节省255美金。折扣代码为: CHSPRING,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半价报名。


来源:大学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