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文人墨客吟槟榔|细品中国诗歌里的"槟榔情"

发布时间:2020-04-15 2:02:30

历史上槟榔文化的发展,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捧场。他们常常将“槟榔”作为一种情绪或境遇的载体抒发到文学作品当中。

而“槟榔”其实最早也并不叫做“槟榔”,它有很多别名,如“仁频”、“宾门”、“洗瘴丹”、“大腹子”等等,它在文学作品当中正式被更名为“槟榔”一词,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记载:“槟榔无柯,椰叶无阴”,这两句诗详细描述了槟榔外形上的特点,自此以后,“槟榔”一词流传开来。

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槟榔也在慢慢为世人所接受,槟榔在文学中的形象也在不断美化。单论诗词方面,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王象之,明代的王佐等都有关于槟榔的诗作。

(唐)李白:借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描述:“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同时,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写道:“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此诗是正是李白三十岁时第一次入长安干谒时所作。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到长安,本拟通过张说、张垍父子引荐见玄宗以受重用,施展抱负,不料遭张氏父子冷遇,将他置于终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别馆”,又遇淫雨连绵,生活艰难。李白更是有受愚弄之感,故作此二首诗以抒其愤,寄托了自己当时的穷困处境与苦闷心情。

(宋)苏东坡借“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描绘了海南本土风情

宋朝苏东坡被流放海南儋州,开始与黎人一起生活,目睹海南姑娘啖槟榔后,吟诗一首《题姜秀郎几间》:“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诗中描述海南姑娘头簪茉莉、口嚼槟榔、芳香袭人的情形。苏轼亲自嚼食槟榔,也有同样的感受:“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东坡草药诗》)。同时,还写了《食槟榔》、《咏槟榔》等诗。其中《咏槟榔》:“异味谁载向海滨,亭亭直干乱枝分。开花树杪翻青箨,结子苞中皱锦纹。可療饥怀香自吐,能消瘴疠暖如熏。堆盘何物堪为偶,蒌叶清新捲翠云。”槟榔不仅口味芳醇,而且可以消肿、忍饥、下气。

同时期,王象之也写道:“琼人以槟榔为命,产于石山村者最良。”讲述的则是海南人对槟榔的喜欢程度。

明清时期,诸多文人墨客用诗歌表达了对槟榔的喜爱。

到了明朝时期,海南临高的王佐,也写了一首《槟榔》,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嚼槟榔的场景:“绿玉嚼来风味别,红潮登颊日华匀。心含湛露滋寒齿,色转丹脂已上唇。”

清朝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禛《条陈给事》有这样的诗句:“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端坐吃槟榔。”由此可以预见,在清朝,无论是皇室贵胄、朝廷达官或市井豪贵,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并经常食用槟榔。

曾寓居海南的任兆麓,写有一首竹枝词:“榔花尝过又榔青,此味从来未惯经。日日红潮登满颊,不知能醉复能醒。”讲述槟榔风味别具一格,食之使人面红唇丹,气色沃然。

在清朝还有有一位官员范咸,他的一首《槟榔》:“南海嗜宾门,初尝面觉温。苦饥如中酒,得饱胜朝餐。种必连椰子,功宁比稻孙。瘴乡能已疾,留得口脂痕。”将槟榔的外部特征、食用方法、药用功能等作了全面的阐释。

对于槟榔,文人墨客们不仅借用其来讴歌自然、抒怀表意,更有甚者,主动食用槟榔,感受微醉的特殊体验。这一首首诗句,无不体现着文人雅士对它的喜爱,槟榔的意义和地位早已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槟榔印象丰满、深远,他们的才华,为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和槟榔文化都留下了光彩一笔。


来源:环球都市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