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圈 > 

恋爱中的经济学:极限与博弈

发布时间:2020-04-13 21:30:45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家里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饮食与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谈恋爱与谈经济,从来也都是由人来决定的。每个人从呼吸第一口空气到开始独立思考,在这期间,都活在原生力场中。换句话说,在任何个体自我意识觉醒之前,我们都必然生存在原生力场的作用力之下,它来自脐带子宫、原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国家、世界文化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原生力场,这是我们自我定位的本源,即原生力场决定原生立场,人欲本质的共性。世界观,即对天道规律的认知;价值观,即对价值排序的选择;人生观,即选择之后的执行与实践。对应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聪明人,明白人,靠谱的人。聪明,即耳聪目明。也就是说,不瞎不聋的人,都是聪明人,也就是人群中的绝对大多数;明白人,是听得出弦外之音,看得见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人。一般来讲,做到了这两点的人,至多也只能做个“自了汉”。靠谱,也就是人要靠到客观的谱,谱就是客观规律,就是实事求是的法则。

往往最难的,就是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要一次次地突破自己思维与行动的边界与障碍,有三个力是不能少的:认知力、学习力、持续行动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只看到了“知与行”的一小部分,或者一个片段。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做事经历。我补充了一下:学而思,思而想,想而写,写而做。做完一个阶段之后,再学而思……如此往复,迭代进化成长。另外,思和想,是不一样的。思,是心上有田,是还在耕耘,暂时还没结果呢;想,是心上有相,是已经耕耘出结果了,思出来的相(结果)。因此,学而思,思而想,想而写,写而做——这才是完整的为学之道。学和做,知和行,本质上就是一件事,不可分开为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归人性,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经济体,不同人的不同经济模式是因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终究归于大同。恋爱选谁?谁来选?选什么样的?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看待世界?这决定了你选择如何配置自身的一切资源,配置权给谁。是你做自己的主还是让他人替你做主?是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交出的配置权?还是你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交出与本体不相协同的支配权?真真正正的表演了一场华丽丽的Animal Zoo online小游戏,而不是自己去探索,从而获得实践体验。安全狭小的游戏空间是假的,但人的一生的努力斗争又是真的吗?没有真正的体验过人生,而是成全了他人给你的定义,毕竟你选择了有人替你做主。可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操控你韭菜命运的镰刀。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养猪吗?只不过在这个升维的经济活动里,你选择的角色是最终遭到屠宰命运而被饲养的猪。现在想想,谁才是你的主?自己还是他人?

世界的运行遵循着公平与效率。愿望终究只是愿望,规律却是不能违背的。只要涉及到人类活动就存在着博弈。线性的认定一个概念,人只能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恋爱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学问,一个人无法认识自己,又怎么可能认出并体验完美的恋情?因为爱情,只有自然而然,才会如你所愿。

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热于激情,久于长情,是完美的爱情。那么,被什么所吸引呢?钟情于什么呢?所谓吸引,是自己的需要被满足。所谓钟情,是自己的欲得到了极限大的满足。人都是利己的。但你觉得他人可以替你主宰一切时,你臣服于这种权与利,便做出了在这种权利下最极限的利己选择。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来都不是伦理学,而是彻彻底底的经济学。从古至今,个体人类的生存能力是很低的,因此,人际间的经济活动与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不可少的。农业社会里,人际关系的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显现。比如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儿女就成了人格化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礼尚往来,就是跨时间价值交换的代名词。这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及一切关系的载体,都是实现跨时间价值转移的最主要方式。这种出卖自己人格而获取直接利益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也频频可见。

在现代股票债券基金市场活跃的年代法治制度的现代社会,如果还选择立足于血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只能说你,选择了人格被社会被时代所淘汰。就好比在人工智能时代,你仍然可以选择像智人一样活着,仅仅是生物学的活着而已。儒家的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跨空间,人际利益交换安排,而三纲五常所规范的名分等级秩序,则是支持这种交易体系的文化制度保障。这种刚性体系,把投资者的权利偏重于父母兄长,而压制子女年幼者的权利。所以说,哪来的什么伦理学,都是经济学。认清在这项经济活动中,你的角色定位,再行使相应的权利。在现代社会,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无处不在,如果你还选择将家庭作为唯一的市场,只能说你还是没有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选择了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也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人格。选择恋爱主权后恋爱中男女双方的经济活动与博弈,你选择的恋爱对象,终归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欲。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欲选择了不同的人作为恋爱对象。如果你毫无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那么你只能听从父母加入了他们自己的欲的“都是为你好”的选择,减轻了经济负担,这也是一种不算太坏的选择。当你并不渴望爱情,渴望其他的事情,没有遇到合适的之前,你可以选择单身,也可以选择和并不心仪但是当下合适的对象在一起,这都是实效博弈之后的结果。可是当你有着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期许,对于爱情所满足人的需求,你找到的另一半,一定是在身、心、灵中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对象。这种相互融合的合作,难道不能说是一种更好的利益共同体吗?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做生命的体验者,这难道不是莫大的幸福吗?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体现着经济学规律,而在经济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就是需求与供给。通俗的讲,博弈是一种策略选择。博弈论假定人们是理性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极大化,可是生活的游戏规则时刻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也是非绝对理性的,所以在这种非合作博弈里,我们如何看待博弈的实效性,就要在不断充实自己成长的同时,不断地问自己的内心那永恒的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


来源:环球都市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