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玉正在背诵讲解词
不是专家,却能将古汉字演变、文物历史娓娓道来;不是导游,却日行九公里,笑迎八方客,每天都有机会与3000多岁的古汉字“对话”。她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优秀讲解员杨小玉,说文解字也能成为“浪漫职业”。
走进文字之“家”
杨小玉是河南安阳人,2009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她的家乡是甲骨文的故乡,2006年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安阳因此被称为“文字之都”。2009年中国首座也是世界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落成,中国文字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杨小玉为家乡灿烂的历史感到骄傲,对甲骨文充满好奇和崇敬之心。
毕业前夕,杨小玉得知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在招聘讲解员,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仪容仪表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优势。2009年7月,23岁的杨小玉如愿以偿地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博物馆首批14名讲解员之一。
入职伊始,杨小玉经历了从军训演练到形体发声,从古文字发展到文字演变、模拟试讲的全方位岗前培训。赴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向同行学习;聆听宋镇豪、李零、王蕴智等国内知名文字专家讲授专业知识。杨小玉意识到,讲解员并不是讲讲而已的工作,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讲”与“解”的完美结合。不仅要“专业”,还要“博学”,要懂得讲解方面的礼仪知识和讲述技巧,还得学习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涵盖十几个学科。
杨小玉为师生讲授《我爱甲骨文》
开馆在即,为了把古老神秘的文字讲得生动有趣,让参观者能听得懂、感兴趣,杨小玉下足了功夫。她参与整理、修改的讲词就有六万多字,讲词几经补充、修改,最终定稿有十万多字,必须在半个月内背下来。她一边做开馆的各项准备工作,一边无数遍地背诵讲解词,迎接考核。那段日子,她走路、吃饭,甚至睡觉时,都在思考讲解词有没有背熟、语音语调是否合适、仪态是否端庄优雅、手势是否准确、眼睛能不能跟观众有效沟通。有个小姐妹看她比冲刺高考还紧张,不禁感慨:“小玉,你也太拼了吧?”杨小玉坦然一笑,回答道:“我原来对历史、文物、古文字的知识不是特别了解,对于陶器是什么、甲骨文包括哪些形式,以及中国瓷器的历史演变等知识欠缺很多。要给观众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不加油不行啊。”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小玉在结业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
“迷恋”上说文解字
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参观者从世界各地涌向安阳,迅速突破每天8000人次,展厅内人头攒动,馆外领票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杨小玉既兴奋、激动,还有些紧张,好在事前准备充分,顺利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她舒心地笑了。
杨小玉参加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在世界著名四大古文字中,写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巴比伦楔形文字和雕在石头上的印第安人玛雅文字,均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国的甲骨文历经3000多年,一脉传承地“活”到今天。对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了解得越多,杨小玉越感觉古文字亲切,古人的智慧让她惊叹,她深深地“迷恋”上自己的工作。
“这是甲骨文‘人’字,一撇一捺代表人的两条腿。弯腰侧立的动作,是人在劳动时的姿态,也是人躬身行礼时的形象,造字者的本意是希望每个中国人既勤劳又有礼貌。”杨小玉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切入点,生动阐述着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她根据参观者特点的不同,调整讲解内容和表达风格,因人施讲,讲解时长可以压缩在20分钟之内,也可延长到3个小时甚至一天。她还根据古文字的特点,将枯燥难懂的甲骨文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以方便大家记忆。比如,甲骨文“人”字,“弯腰劳作真勤恳,见面躬身行个礼,中华美德四海亲。”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古汉字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华美德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看,这段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车祸。‘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是说,在甲午这一天,商王和贵族驾车去狩猎。我们可以看到‘兕’这种动物非常形象,体态肥硕,前面有尖尖的、类似于獠牙的造型,可能是野牛,也可能是野猪。小臣驾着车,这个车非常的豪华,带着篷子,由一匹马拉着。由于车速太快,马车撞在了石头上,车的轴断了,马受到了惊吓,眼睛瞪得大大的,很惊恐的样子。我们再看,商王的车子上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车顶朝下,车翻了。一个叫子央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古人用短短几个字,记录了车祸发生的原因、车祸涉及的人员以及车祸的惨烈现场。”杨小玉一边带领着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一边将中国古文字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并且耐心地解答参观者提出的问题。有人称赞她是“活字典”,也有人说她是“百事通”。杨小玉说:“只要能让参观者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云南学生第一次体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从普通的讲解员到讲解组组长,杨小玉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不断蜕变、成长。2012年5月15日至18日,河南省第六届讲解员讲解大赛在郑州举办。大赛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每四年举办一次。杨小玉铆足劲儿,认真准备,将近三年的讲解经验、感情融入其中,历经初赛、复赛,夺得汉语组一等奖,这也是博物馆众多的安阳市获得的唯一一等奖。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杨小玉每次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像穿行于时光隧道,能够与3000多岁的古文字对话,她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优秀文字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2014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公益性社教活动“汉字驿站”全面启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在杨小玉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汉字驿站逐渐成为传承汉字文化的公益性社教阵地,2017年更名为甲骨学堂。
传承“中国式浪漫”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式的浪漫”。杨小玉深深体会到,讲好文字故事,传承好文字文化,既是自己的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为了让孩子能听懂古汉字的“话语”、明白文物的“声音”,杨小玉绞尽脑汁,翻阅古文字典,学做动画视频,编写打油诗……俨然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她发现,古人造字的时候,常常把客观事物纳入到汉字的构件当中,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她根据这一特点,创设了《舞动的汉字》主题课,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摆出3000年前甲骨文的造型。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杨小玉带领孩子们,张开双臂、叉开双腿,将“大”字呈现出来。远古时代,父亲负责外出狩猎、打仗,给家庭带来食物和安全保障,所以,“大”字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通过游戏,孩子们了解到隐藏在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加深了对造字依据的理解。她还让孩子们把刚刚学会的甲骨文写在风筝上,让甲骨文在风中舞动,希望孩子们把汉字文化传承得更好、飞得更远。
《舞动的汉字》课堂
甲骨学堂的名气越来越大,讲座场场爆满,无数学生、研学团体慕名而来。许多乡村学校也打来电话咨询,但因路程远、缺经费等原因,没有组织学生来参观。杨小玉和同事们商量,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不了,我们能不能走出去,将文字故事送到他们身边去。2019年9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听从大家的心声,启动“汉字精神励少年”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将文化展览从博物馆移到学校,将丰富的研学体验活动带到云南广南县、陕西延安市、河南周口市等偏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几年来,杨小玉们共研发了160多个汉字主题教育项目,举办文字教育活动1500余场,5万多个家庭参与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也被评为全国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杨小玉参与策划开发了“甲骨奇遇记”“奇趣汉字游”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了《我画甲骨文字画》课程,释放孩子爱写爱画的天赋,让孩子们根据甲骨文象形文字特征,结合经典成语故事,制作自己专属的甲骨文绘本。开发的“魅力汉字”课程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委会优秀精品课程,参与编写的《甲骨学堂——中国文字博物馆社会教育精品课程》一书荣获河南省博物馆学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在最近的一次直播课上,杨小玉用画画和甲骨文动漫的方式,向海内外的学生和家长讲述了殷商时期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甲骨文字,让海外友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最古老汉字甲骨文的魅力,感受到深厚的中原文化魅力。她说:“汉字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要尽我所能,向人们讲述好古汉字和文物的来历、背景和背后的故事,传承汉字之美,让更多的人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