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复旦大学邓菲教授』 透视美术考古 探索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23-11-03 16:29:39|作者:毕磊

邓菲图片2.jpg

邓菲图片1.jpg


邓菲是一名艺术史学家,也是一名人文研究者、教育家。近年来,她从中国古代墓葬艺术这一坐标出发,带领众人一同探寻历史生命的社会价值和情感密码,成为美术考古研究的积极探索者。作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文史人才,受邀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特约研究员与演讲嘉宾,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艺术知识和启发;她还出版了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专著《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为艺术与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历史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她深耕墓葬艺术研究近二十年,不仅开创了新的学术方向,更是从墓葬艺术研究中理解生命与情感,在教书育人中引导更多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直面死亡与离别。


墓葬艺术:追寻永恒的“肃穆之美”


从夏花之绚烂到秋叶之静美,以有限之生命,度生死之轮回,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也给生命里所有美好崇高的事物赋予了意义。而墓葬艺术正是精神世界的表征、生命价值的衍生,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并在新的时空里延续,成为永恒的艺术形式。邓菲在追寻这一永恒艺术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了20年。


1982年,邓菲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参观各地的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高中时期,对文化艺术的关注使她决定将人文科学作为未来学习的重点。于是,她选择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从北京大学学士到牛津大学东方学博士,而后入职复旦大学,持续在文史哲研究领域发展,不断深耕。邓菲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雷恩第二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入选哈佛燕京学社2017-2018年度访问学者。


目前,邓菲主要从事东亚美术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研究领域横跨历史、考古与艺术等多个学科,近期的研究方向为宋金元时期的墓葬艺术、丧葬美术中的复古、东亚的艺术交流、古代儿童形象、艺术与复古等。她不仅学术视野广博,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学术专著《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也为墓葬艺术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颇具启发性的方法。同时,她还编、译了多本学术论著,同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考古与文物》、《中国美术研究》、《艺术史研究》等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中英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


墓葬艺术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丧葬所使用的技术先进,媒介多样,石刻、雕塑、壁画等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出逝者的形象、生活和个性。这样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每一座墓葬都成为一件艺术综合体,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它们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研究和传承墓葬艺术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也成为邓菲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邓菲目前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图像传播通史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等众多历史文化类研究课题。她通过考察视觉艺术与考古材料,探讨了不同时期、地域、群体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礼仪习俗,开拓并推动了美术考古的新方向,对墓葬艺术的研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今对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作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邓菲开设了包括《中国艺术史》、《中国美术考古导论》、《中国墓葬美术研究》等诸多课程。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积极的发问与深入的思考,给予学生们启发和鼓励,让他们受益匪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在今年5月,邓菲倡导并发起了“技与艺:中国古代技术艺术史”学术工作坊,并进行了主旨发言,她希望通过一种新颖的技术研究视角切入,细致地解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复杂互动,勾连起特定时代、地区的艺术特征与社会风貌的关系。她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使青年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作为学术界备受瞩目的杰出学者,邓菲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才华令人钦佩。她曾受邀前往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学术报告,也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博物馆、岳麓书院等文化机构开展讲座,以公众教育的形式讲述有关古代艺术的故事,引发众人的互动和思考,反响热烈。


另外,邓菲还曾作为专家顾问多次参与到现代殡葬的文化咨询之中。古今对照之下,使她意识到人文历史研究的当代价值,过去可以对现实产生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她也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许多问题:殡葬的核心理念为何?现代殡葬有哪些新形式?当代是否能在传统丧葬理念的基础上,以物为媒介给亲属注入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心理安慰,消解大众对死亡的恐惧?在丧葬的整个流程中,如何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接受这一事实,并在事后及时给予他们关怀和抚慰? 这些成为了她探索的新角度,也为此积极展开生命教育。


自2014年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中国墓葬艺术导论”课程上,邓菲打开了一扇讨论生命和死亡的天窗。课程内容虽然围绕古代墓葬展开,然而在她的引导下,众多学生通过照片、音乐、纪录片等多元化媒介叙述了对死亡的想象,这门课程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生命态度、自由设想死亡的平台。这种表达可以学术,也可以具有艺术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容纳了人们关于死亡无处言说的情感。随着对生命观念的持续探讨,生命教育的开展也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开启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


   邓菲希望,在人生这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中,未来,每个人都能直接、深刻地谈论死亡,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每段独特的人生旅程。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