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15日电 题:奔赴团圆——听旅途上的人们讲述回家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屈彦、杜宇
一月的合肥白天很短。下午5时,天色渐暗下来。刚上完最后一个夜班的刘春意,带着两大包行李,早早赶到合肥火车站,等待踏上回家的旅程。
“我一下班就给家人都打了电话,女儿会在车站等着接我回家。”刚下夜班的刘春意满脸疲惫,却满眼幸福。
2023年的春运,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后的第一个春运。天南地北的旅客,在踏上回家旅程的那一刻,怀揣的是回家的喜悦、对团圆的期盼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刘春意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在合肥一家大型工厂工作,今年是第四个年头。对他而言,今年的春节有特殊意义,女儿要结婚了。返乡前,他特意买了一双新鞋子,给女儿和妻子各准备了一个新年红包。
四年里,他每年回家一次,平时定期给妻子转钱装修老家的房子。“前几天,妻子告诉我,房子装修好了。”刘春意打开聊天记录,一段段地向记者播放着自己新房子的视频。
对刘春意来说,这个春节喜事连连。在短暂的聊天过程中,他脸上始终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登上K594次列车,5个小时后,刘春意将和家人团圆。
刘春意在合肥火车站广场,满脸笑容。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T36次列车月台上,一对老夫妻格外惹人注目。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肩扛编织袋,手提两个塑料袋,老奶奶背着双肩包,拉着小车蹒跚跟随。在合肥客运段乘务员帮助下,他们把行李在车上安顿好。
老夫妻是合肥市庐江县白山镇人,儿女家在天津,女儿经营着理发店,儿子在一家工厂工作。
这位孙爷爷和老伴朱奶奶3年没和家人团圆了。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老两口决定今年春节去天津:“孩子们都想趁着春节多挣点钱,孙子又太小,我们过去还能帮他们搭把手。”
这次过年,老两口准备充足:“我们带了4只鸡、4只鹅、4只鸭、10多斤香肠和两条鱼。”
孙爷爷夫妻的部分行李,里面是他们准备的香肠、鸡、鸭、鹅等年货。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孙子出生至今,老两口只在手机视频里见过,还没有抱过。“我们哪里也不去玩,只想在家陪孙子。”朱奶奶笑盈盈地说。
卧铺车厢中,儿子拨来的视频通话虽然信号断断续续,但挡不住朱奶奶喜笑颜开,她提高嗓门“炫耀”着摆满行李架的年货。很快,全家人将团聚。
隔壁的硬座车厢坐满了旅客,28岁的王彦龙和14位工友聚在一起聊天,听上去是浓重的山西话。
王彦龙是同伴中年纪最小的。当记者和王彦龙聊起家乡,他和工友们立马来了兴致:“我们山西霍州,面食闻名全国,年馍是最出名的,还有擦圪蚪、饸饹面,在合肥吃不到。”
王彦龙说,他下车第一件事便是先来一碗饸饹面:“在外务工几年没回家了,太想吃家乡的这一口了。”
记者问到新年愿望时,工友们纷纷起哄:“他就缺个媳妇儿!”今年回家,王彦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脱单。“我想先成个家,然后就不出去务工了,就在家乡工作。”
列车飞驰,每个车厢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列车长崔海鸥表示,春运开始以来客流增长迅猛,列车基本处于满载运行。“客流大了,压力也大了!”崔海鸥告诉记者,为保证乘客的安全,列车公共区域每4小时消毒一次,乘客全部下车后再全面消毒一次,对于一些重点旅客,乘务员们会逐个登记,及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穿行在车厢里,两边行李架堆满年货,听人们用五湖四海的方言聊着对儿女、对父母的思念,聊着回家过年的打算,聊着新年之后的计划……列车朝着家的方向飞驰,汇成了2023年春运流动的中国。
责任编辑:游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