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市长安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市长安伟在全国两会期间连线接受中国周刊的采访,就如何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省“三山一滩”重点县卢氏县、陕州区。建档立卡之初,卢氏县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陕州区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非贫困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040户、224071人,涉及六个县(市、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8658户、65257人,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四分之一;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4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32个,约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黄河三门峡 美丽天鹅城
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工作机制,瞄准总攻目标,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卢氏县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三门峡市党建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工作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领导同志肯定。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案例成功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和带贫发展“三项机制”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受到通报表扬;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小额信贷座谈会以及全省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等现场会多次在三门峡市召开;三门峡市脱贫攻坚产业成果、建设成果、干部成果、组织成果、政策成果、机制成果和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中国周刊: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门峡逐渐探索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小额扶贫贷款模式,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三门峡市如何解决“中央有政策、发展有需求、落地有障碍、基层很焦虑”的金融扶贫问题的?
安伟代表:2017年,三门峡市以卢氏县为试点,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个体系,破解扶贫小额信贷落地难题,探索形成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
一是聚焦“不方便”,建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职责明确、上下贯通的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分别由三级党委政府、金融机构人员组成,把触角延伸到每个乡村,进入千家万户。形成了“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解决了银行工作人员不足、政银“两张皮”和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聚焦“不好办”,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人行推动,相关银行机构共同参与,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全面开展信用评级授信,做到信用评定无死角,授信对象全覆盖、评级结果全共享,有效解决了“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谁有资格进行信用贷款”的问题。
三是聚焦“不敢放”,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县级设立风险补偿金,贫困县采取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反担保四位一体风险共担模式,非贫困县采取“政银保”和“政银”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因风险大,有顾虑,不敢放贷的问题。
四是聚焦“不会用”,建设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培育菌、药、果、牧、菜、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先向主导产业项目贷款,突出造血机能,确保把扶贫小额信贷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有效解决了“精准要求高了,项目怎么选择”的问题。
2018年,围绕“用得好、还得上、可持续”,继续探索完善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带贫发展等三项工作机制,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彰。2019年以来,坚持以“夯基、扩面、促融合”为目标,持续深化提升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将金融服务体系由三级拓展为四级,信用评价体系由建档立卡户拓展到一般农户、带贫主体,风险防控体系由单一措施拓展到多元措施,产业支撑体系由一产领域拓展到三产融合。
三门峡金融扶贫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满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融资需求,也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在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周刊:我们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市15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提前两年全部建成,搬迁入住65257人,占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6万人的25%,创造了“三门峡模式”,受到了国家、河南省的高度认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重要举措,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请介绍一下三门峡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安伟代表: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8658户、65257人,约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累计投资39.02亿元,建成15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是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辖市,多次受到全国全省表彰。
——立足“搬得好”,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三门峡始终坚持“三统筹、两限定、十一步程序选定”工作标准,以识别程序的规范化确保识别对象的精准化,全面落实“应搬尽搬”,群众认同度达到100%;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点”的原则,围绕与搬迁群众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对所有安置点进行位置、功能匹配和调整,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使之符合“有利于农民生产、有利于实现就业、有利于稳定脱贫”的标准,最终实现了全市154个安置点“四靠”率达到100%;恪守“不让搬迁群众举债”资金线和严把“优质放心工程”质量关两条民生底线,房屋质量安全可靠率达到100%;为了让搬迁群众体会到新生活的美好舒适,实施宜居环境提质工程,全市所有安置点“五通六有七化”达标率达100%;大力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使搬迁群众卸下思想包袱,解除后顾之忧,三门峡全市搬迁群众搬出率达到100%。
——立足“稳得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为解决群众在易地搬迁社区“过不过得踏实、住不住得习惯、融不融得进去”等问题,三门峡市优先解决了就业生计、社会保障、配套服务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让群众定心、安心。主要举措有:坚持安置点与产业配套同规划、同实施,光伏、车间、特色产业、就业专项、资产收益等措施覆盖率达100%,每户一人稳定务工或就业率达100%,除兜底户外每户基本实现2个以上稳定收益或产业保障,脱贫率达100%;积极推动搬迁群众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社保水平,对搬迁群众子女入学的校园进行升级改造,在搬迁群众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实行贫困群众大病医保和大健康医疗政策全覆盖;保持搬迁群众原来享有的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支农惠农政策补贴等权益不变,依法办理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探索搬迁群众承包地、山地有序流转,流转收益归搬迁户所有;秉承“搬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154个安置点无论安置点大小,均成立后续管理服务机构,开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稳定等窗口,配备专职人员,实行日常性办公,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优质服务。
——立足“致富好”,为群众打下“强心剂”。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三门峡市不断强化产业增收、劳务输出、龙头带动、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持续抓好稳定就业、新模式从业等工作,切实提升了增收致富的动力、活力,切实激发了群众的雄心、信心。主要举措有:围绕直接帮扶、托管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合作帮扶、代种代养帮扶、资产收益扶贫、“1+1”个体带贫等8种带贫形式,建立起搬迁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确保易地搬迁户收益最大化;开辟安置点“社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动力,1.2万人从事现代特色农业,月平均收入接近3000元;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提升农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向农场、工厂、服务业场所输送劳务,“十三五”期间全市乡级以上培训近1200场次,培训群众近4万人次,三门峡全市搬迁群众有劳动能力人员就业率100%,有力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市民的转变,使搬迁群众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多领域培育致富带头人,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满足了安置点后续扶持之所需。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总体目标,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5个1”专项行动、“5个新”提质工程等,全市“5个1”(光伏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车间、就业专项、资产收益)共覆盖受益贫困群众96268人次,“五个新”覆盖率80%以上,实现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中国周刊: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点的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三门峡也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我想了解一下三门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打算?
安伟代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三门峡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体、乡村实施的市县一体化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按照“一稳四转三确保”的总体要求,紧盯巩固、拓展、衔接重点工作,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顶层设计方面,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深化细化具体措施,推动脱贫地区扶贫产业更兴旺、生态环境更宜居、和谐乡风更文明、乡村治理更有效、群众生活更富裕。
工作重点方面,保持三个稳定,巩固三个成果,拓展四项成效,做好五个衔接,以有效衔接平稳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保持三个稳定: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资金支持力度总体稳定,保持现有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三个成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成果,巩固扶贫项目建设成果,巩固异地扶贫搬迁成果。拓展四个成效:拓展产业扶贫成效,拓展就业扶贫成效,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拓展公共服务建设成效。做好五个衔接: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做好支持政策衔接,做好规划项目衔接,做好考核机制衔接,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