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思政教育为魂,以专业建设为基,以课堂质量为要,以创新融合为翼,加快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具有西科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抓好思政工作生命线,写好育人铸魂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推进“五育并举”,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制定《关于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实施方案》及10大育人体系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打造思政“金课”。依托校史馆、地质博物馆、徐精彩先进事迹展览馆等实践教育基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践行能源报国的时代担当。
配齐建强思政工作“三支队伍”,近年来,2名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中获奖,19名教师在省级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获奖,8名辅导员获全国全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荣誉表彰,1个学院在省属高校中首家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荣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抓好专业建设着力点,写好育人内涵篇
坚持“四新”引领,主动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撤、增、锻、塑,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布局、增强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近五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撤减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二是升级改造专业,完成安全工程等7个专业卓越计划2.0升级改造,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个、省级8个。
三是创新开设微专业,建成矿压智能检测、零碳建造、智能车辆等9个微专业,目前已结业289人。
四是强化专业认证,实现各专业从“要我认证”向“我要认证”转变,在2010年较早启动专业认证(评估)工作,对每个认证专业投入专项建设经费。
目前已有19个专业通过认证(评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6,实现认证专业工科学院全覆盖。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其中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拥有1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抓好课堂建设主阵地,写好育人质量篇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OBE理念,完善质量标准和多元参与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构建了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明确教学评价导向。制定《基于专业认证要求的教师应承担责任及履行职责》,明确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
二是强化课程特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碳中和与新能源技术概论》《应急管理概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概论》等10门特色通识课程,有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三是建强基层教学组织。推行“三三配置”,组建1600多个课程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有效发挥课程团队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是开展课堂革命行动。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大练兵、教学观摩等,24位教师在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
五是强化课堂教学激励。加大教学成果奖励力度,单列教学型副教授职称评审,每年投入200万元设立“课堂教学质量奖”。
学校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7门,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课程35门。
抓好改革创新驱动力,写好育人融合篇
学校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类型从“以应用型为主”向“以学术型为主”转型,制定《推动学术型人才培养 促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落实措施》,着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人才培养向学术型为主转变。
一是制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反哺教学的5条实施路径,建成科研成果等教学案例库60个,获批陕西省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陕西省绿色智慧矿山产业学院、陕西省煤矿智能化产业学院。
二是以科研为驱动、以竞赛为手段、以学分置换为激励,将企业技术问题转化为学生训练项目、竞赛课题,形成了“单科—技能—专业综合—创新创业”全贯通、递进式的训练与竞赛模式,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年均获奖1213项。从2006年起开办课外创新班、实验班,毕业生创办发展良好的科技型企业38个。
三是建成智慧教室108间,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拥有煤矿综采综掘机械、矿山建设工程等2个国家级和煤炭清洁加工与利用等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设虚拟仿真试验项目150余项,为智能化、沉浸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科教融合关键处,写好育人奋进篇
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有效衔接机制,构建基于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培养路径、以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为培养载体的人才培养新发展格局,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培育多元化人才。
学校的学科专业与陕西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高度契合,牵头成立“西部煤炭科技创新创业雁塔联盟”等平台,与陕煤集团等60余个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难题。
王双明院士主持的“小保当煤矿试采损害监测及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破解了禁采区浅水资源保护开采难题,为榆神矿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晓利教授发明了“煤矿柔模复合材料支护安全高回收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破解了复杂条件下巷道支护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宏伟教授主持的“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项目,将掘进效率提升了60%,破解了煤矿“采”“掘”失调的矛盾。
伍永平教授带领难采煤层创新团队,破解了大倾角、急倾斜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难题,成果推广应用至国内20多座矿井,并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
抓好以文化人软实力,写好育人奉献篇
学校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中铸就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累计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0%毕业生在西部煤炭及相关行业就业,一大批校友扎根西部,为学校赢得了“西部煤炭工程师摇篮”的美誉。“感动中国十大矿工”陈苏社,“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大学生采煤班班长董刚等一批校友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煤炭行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藏铁路“探路者”刘争平校友,攻克多年冻土和地热隧道等世界性难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学校安全学科文虎教授带领西部矿山救援团队,累计参与国内外百余次矿难救援,在建党百年之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省委书记刘国中同志对其事迹专门批示肯定。
展望未来,学校将顺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综合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具有西科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引领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田立阳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