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越冬候鸟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官亭湖、担石湖等,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面积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承纳着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4万公顷,每年在此越冬的候鸟主要有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等数十个物种,水禽数量超过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种群所在地。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每年冬季,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被称为“候鸟天堂”。
鄱阳湖的前世今生
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运动,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地形因此发生起伏,江西北部,一些古老的丘陵山地,逐渐沉降为诸多大小不一的洼地,它们逐渐连接、扩大,最终形成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的“龙头形”巨大洼地,是为鄱阳湖盆地。
盆地周围是相对隆升的荟萃群山,庐山、九岭山、梅岭怀玉山、黄山余脉等,从东、南、西三面将盆地包围。自群山而来的溪流汇聚于山间盆地,流水中裹挟的泥沙,也在此沉积。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地层起伏变化,最终在数十万年前,盆地地势变得南高北低,万水因此难以在此停滞,而通过北边未被群山包围的“缺口”汇入长江。于是,此时的鄱阳湖盆地上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平原。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鄱阳湖南矶山候鸟
鄱阳湖都昌候鸟保护区内
鄱阳湖湿地
鄱阳湖枯水期湖面现出草滩
然而,长江的变迁改变了这一状况。数万年前,长江九江段主河道从更北、离盆地更远的地方,南移至如今河道上。一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气候渐暖,江面渐高,于是在约2000至3000年前,江水开始倒灌入鄱阳湖盆地,大湖的形成至此开始。
鄱阳湖名字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主流说法始终博弈:其一以地为名;其二以山为名。以鄱阳山为名是较主流,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说法。《舆地纪胜》卷23饶州载,“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其湖绵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湖”。《读史方舆纪要》亦称鄱阳湖是“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鄱阳县古称番邑,亦称番阳县,秦以前吴越楚皆曾属。隋唐宋元间一直隶属饶州,隋朝大业三年曾改饶州为鄱阳郡,这是“彭蠡泽”改称“鄱阳湖”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是鄱阳湖名称的由来。
浩渺的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竞争先;连江通海胸怀广,滋养生灵岁复年。鄱阳湖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湖畔峰岭绵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鸟翩飞,牛羊徜徉。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
鄱阳湖周围是一块美丽富庶的平原,河道密布,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素有“粮仓”之称。这里不仅能看到渔舟唱晚,还能看到芳草碧连天的绝美景色。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鄱阳湖湿地公园内河流众多,溪水蜿蜒,农田蔓延,芦苇片片。每年春、秋、冬三季,鄱阳湖就会呈现芳草萋萋、草深过膝的另一番美景。秋冬季节芦苇茂盛,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在蓝天或夕阳之下,丛丛芦苇迎风摇曳,掀起鹅绒般的芦花,野趣横生,令人陶醉,美不胜收。
漫步鄱阳湖
鄱阳湖是一个湖泊纵横、岛屿星罗棋布、美不胜收的大自然宝库。湖畔周围有着广袤的农田和山丘,山丘上长满了森林和草地,使得鄱阳湖的景色更加绚丽多彩。鄱阳湖自然景观的特点是:水天一色、独特的湖泊地形、岛屿森林、湖畔草原等多种特色。
来到鄱阳湖边漫步,我感受到了清晨的湖光山色,被它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清晨,湖面上雾气缭绕,渔船在水中穿梭,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湖畔的水鸟、鱼类和植被丰富多彩,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白天,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绿树掩映。这里有着广袤的湖泊、千姿百态的岛屿,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里,可以放下一切烦恼,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湖面上的水波变得渐渐平静,天空渐渐染上了金黄色,湖面和天空融为一体,美得令人心醉。鄱阳湖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还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湖中心区域,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岛屿,这些岛屿上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让人不由得感叹这里的历史底蕴之深厚。
湖光山色,景色幽静,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融山水之灵气于一方,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鄱阳湖。
鄱阳湖在丰水季节,水天一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烟波浩渺,抬眼间,“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枯水季,小河淼淼,在宽阔的草洲上蜿蜒,正所谓“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
来到鄱阳湖,其独特的景观能够让都市人在享受湖光山色的同时又释放内心的压力,让人在大自然当中剔除城市钢筋水泥的“包裹”,获得心灵的平静。
丰饶的候鸟天堂
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湖。浩瀚的湖水,从这个葫芦颈的大孤山旁流过,在九江市湖口县注入长江,长江从湖口开始进入下游河段。湖口,亦是长江中游与下游河道的天然分界处。 鄱阳湖水面宽阔,水温适度,年平均水温在摄氏18度左右,加上水草丰盛,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众多,饵料充足,不仅利于湖泊型鱼类栖息、繁育,还吸引了部分浅海鱼类溯江入湖来产卵、觅食,成为蕴藏极其丰富的天然鱼库。鱼类多达22种,特别是肉嫩味鲜的银鱼和鱼中上品的鲥鱼,更是古今鄱阳湖长盛不衰的名特产品。栖息于水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曾在鄱阳湖留下身影,另一种动物江豚,也经常成群结队出没。
鄱阳湖枯水季的生命之树景观
鄱阳湖畔珠湖圩堤
鄱阳湖全球极危候鸟--青头潜鸭
鄱阳湖湿地风光美
鄱阳湖也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候鸟天堂”。这里是候鸟越冬栖息之地,有水禽150种,每年不少于20万只珍禽候鸟来此越冬栖息。白鹤、东风白鹳、小天鹅、白枕鹤、灰鹤等均为珍贵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60%在鄱阳湖越冬。
每当秋去冬来,候鸟就拖家带口从西伯利亚、我国的北方、青海湖上飞来,在这里度过冬天。冬季枯水期,鄱阳湖裸露出广阔的草洲湖滩,草洲面积可达200万亩,各港、汊、湾便独自成湖。候鸟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美味佳肴,而且找到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鄱阳湖的风光也更是妩媚迷人。阳春三月,江南草长,鄱阳湖畔茵茵一片,柳叶似剪刀裁出,燕呢喃,莺啁啾,从千山万壑钻出来的桃花水,蹦蹦跳跳地向鄱阳湖涌来,湖面渐渐扩展到5000平方公里以上,一望无垠。入夏时节,鄱阳湖出现了间歇性的平静,湖面碧波粼粼,渔歌唱晚。外沿的浅水湖,满眼清荷,争芳吐艳。秋高气爽,四周一片橙黄,湖面渔舟穿梭,笑脸盈盈。隆冬不寒,候鸟归来,草洲毕露,叽叽喳喳,一派欢腾。至严冬,鄱阳湖水位相较夏季下降近十米,湖面面积从约3500平方千米降为约300平方千米,缩小了十分之九以上通体一片的大湖,“破碎”成众多小湖分散四周,湖底大面积出露,湿生植物繁茂其上,宛若一幅山河画卷。
年复一年,湖光山色轮回变换,鄱阳湖就此成为中国最多变的湖泊,不仅地貌频繁变化,就连这里的万千生灵,也随着鄱阳湖的脉搏一起呼吸涨落。万物生长富于变化的鄱阳湖,也带来生物栖息地面貌的快速改变,万千生灵得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热闹非凡。流域宽广的江西五河将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腐殖质等营养物质带入鄱阳湖中,为生灵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鄱阳湖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走的,湖上划的,处处风流处处景,鄱阳湖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丽之地,它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无论是“内涵”还是“外表”,鄱阳湖雄居我国淡水湖之首,当之无愧。
鄱阳湖畔四季物产皆丰盛,是为“鱼米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富的水产和草洲中的鲜嫩绿植成为湖畔居民饭桌上的常客,正所谓“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一道藜蒿炒腊肉便是无数南昌人的心头至爱,更是远方游子们心中挥之不散的乡愁。
湖畔田园更是产出粮食、家禽无数,它们成为各种美食的原材料,如南昌白糖糕、炒米粉、米粉蒸肉、流浪鸡、共青板鸭、瓦罐汤等,湖畔的饮食特色由此建立。
除了物产丰盛,鄱阳湖还定义了湖畔居民的出行方式。大湖阻隔两岸,让船舶摆渡成为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建造桥梁进行连接。虽然陆路多受阻碍,但是鄱阳湖北连长江、南通五河,水路四通八达,航运得以飞速发展。景德镇陶瓷、鄱阳脱胎漆器等,河畔、通湖河流中上游地区的江西各地特产便由此远销南北。
由此可见,鄱阳湖的变化,虽然让人们生活发生变迁,却为这方土地带来了四通八达的水运航路,四季丰盛的水产粮食,鄱阳湖因此成为江西的“母亲湖”。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