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28日电 题:非遗“活”起来 引领文创“奔康路”
新华社记者薛晨
德格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腹地,在县城东侧山坡上,绛红色的德格印经院安卧在群山环抱之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5岁的彭措泽仁像往日一样,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校正印版。
彭措泽仁身旁的德格印盒,一个与藏族转经筒颇为相似的工艺品,将厚重的历史与奋进的时代串联起来。“印经滚筒、印拓经板、印册、经筒之家、印泥盒,五部分组成一个德格印盒主体。”彭措泽仁说,仅这一个产品,就包括了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德格藏文书法、德格麦宿土陶制作技艺和德格麦宿木雕4项非遗元素。
印经院工作人员牛美翁姆说,别看德格印盒这个文创作品非遗内涵丰富,但它并不是德格印经院的“土特产”,而是由援藏工作队带领当地年轻人搞出来的创意产品。这个不太起眼的创意产品一问世,就在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斩获银奖。
德格县位于四川与西藏的毗邻地带,不仅是格萨尔王故里,还是康巴文化中心、南派藏医药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德格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明显,但受地域条件和交通条件等限制,区域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
2018年10月,新一批成都高新区(简阳市)援藏工作队来到了德格县。如何进一步推动德格发展,成了刚到德格县的援藏工作队队员们思考的课题。
“文旅产业可以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内容。”经过深入了解,来自简阳市纪委监委的援藏工作队队员吴双认为,将早已获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加以发挥,可以成为引领德格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选项。
在入选援藏工作队前,吴双曾长期从事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何不利用德格当地厚重的文化找到一条文创‘奔康路’呢?”吴双的想法得到了援藏工作队其他同志的认同和支持。
为更好做好这一工作,援藏工作队干部邓杨和吴双向四川美术学院发出求助。四川美术学院对德格县丰富的藏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学院组织专业团队先后两次前往德格考察。
当这群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人遇到一起,“火花”很快碰撞出来。
“以转经筒为主要载体,将雕版印刷技艺植入其中,同时把印经院屋脊特有的孔雀法轮外形做成底座,把黑陶技艺运用到转经筒的手柄部分,形成一件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四川美术学院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教师陈戈说,在德格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将现代审美设计与产品实用性结合,真正实现了“文化有根、功能有联”。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发掘,德格印盒逐渐成为当地年轻人向外界展示德格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这一产业当中。彭措泽仁和德格印经院的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陆续无偿担任德格印盒的“创意顾问”和“质检员”。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作普通纪念、专门收藏两种不同用途的实物来售卖,这些年轻人带领乡亲们赚到了票子,大家都充满干劲。”成都高新区(简阳市)援藏工作队领队汪峰说,当地老手艺人浸淫了大半辈子的职业,经过年轻人的头脑风暴,成为带动乡亲们脱贫奔康的新载体……
“做好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这些年轻人做得比我好。”彭措泽仁说,看到德格非遗品牌在年轻人手里“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这些老匠人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