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杉、曹明皓、《中国周刊》记者 王艳玲
支持机构/“青年中国行”活动组委会
责编/王艳玲
2017年8月,“青年中国行”全国三十强2017暑期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参与“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的青年大学生紧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并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用充满激情的动力,诠释他们眼中的社会问题。
湖南大学团队所提交的课题充满强烈的探知欲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现了青年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在共青团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大学的调研实践活动加入很多创新性元素,他们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一次次挫败中走向了成熟。
在调研过程中,湖南大学团队依次选取了怀化市靖州地笋苗寨、会同县高椅古村以及长沙市望城区新农村三处的典型民居进行了相关的数据采集。在地址的选取上,既选取了长沙郊区的新建民居,也选取了怀化地区的传统民居,两者形成对比,使得调研结果更有参考意义。
吊脚楼人类与自然和谐的见证
在丁思能村长的精心安排下,调研团队一行人顺利入住吴才和书记家中并粗略地走访了团寨。地笋苗寨坐落于号称天然“氧吧”的九龙山麓,是典型的高山“花衣苗”团寨。寨中民风淳朴,歌鼟绕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撒网垂钓,采荷赶鸭,宛如一处避世桃源。
翌日,调研团队选择一户傍水而起的吊脚楼作为典例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该户人家住宅坐北朝南,虽然东西侧面会在早晚受到日光直晒,但是若将收到日光直晒的房间作为缓冲空间,则处于缓冲空间包围中的其他房间即便是正午时分依旧阴凉清爽。
据吴书记介绍,团寨中的吊脚楼均是因地制宜,就势而建,取材于当地大量种植的杉树。木材的弹性好,当空气潮湿时能吸收水汽并且略微膨胀,从而保障室内湿度处于合适值。而在气候干燥炎热时,木材则能蒸发水分并且略微收缩,从而加强对流通风效果。
调研团队还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们对吊脚楼第一层结构进行了适当改进,在传统的木柱构造之上与砖混结合。将传统的一层储物、养殖空间改造为了适应人们使用的厕所、厨房等场所。地笋苗寨的发展坚持以民俗与生态为主,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中,吴书记坚定地表态,他们会在本真的前提下为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在入住地笋苗寨的第二个晚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农家乐的刘英连阿姨。
“您感觉家里的木房子和外面的砖房子比起来有哪些区别?”说到这个问题,刘阿姨自豪地说:“木房子通风好,房子里不会特别潮湿,我们这里就是适合住木房子的。”
在地笋苗寨随处可见木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古朴。湖南气候潮湿,房屋除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刘阿姨给我们进行了对比,家里进行农家乐改造,一楼厨房卫生间是砖混结构的房子。木房子住起来不会感觉到特别潮湿,楼下的砖房子夏天一直都是湿哒哒的,每隔几分钟都要用拖把拖。
木房子取材方便,选用当地的防腐性能好的杉木。一层吊脚简化了在山区不平路面建造房子的流程,木板的透气性让室内的湿气得到了散发。冬天的湿气让木板膨胀加强了房间的密封性。刘阿姨一点一点的进行讲述。这样的木质吊脚楼就是适合当地居民居住的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政府奖惩保护古建筑激励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高椅古村内有大量的明清建筑,我们到达的时候看到村子里正在进行维修翻新。“以前政府没有奖惩措施时,大家很不配合。有的认为新型小洋房更加利于婚嫁。有的认为古建筑成本高,青砖的价格是红砖的三倍。百姓不配合是情有可原的。”黄玉梅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到。高椅古村之前古建筑的保护存在一定阻力,影响了古村建设的进程。
“现在政府有奖惩措施,建造之前得先向政府报告,然后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黄书记对村里建设充满期待。现在政府统筹规划,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种植了荷花。正在建设相应的水管来保证区域内池塘水的清洁性。未来的古村建设充满希望。
生态建设是古村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黄书记说:“以前河滩生态特别好,村子里的人晚上都在那里玩,很热闹。现在由于建造电站,河滩遭到破坏,巫水河水也变脏变臭了”。古村的看点在于青山绿水古建筑,自然的美景、古建筑的闲适。高椅古村想更好地发展,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期待规划中的新农村
我们在长沙市望城区的一个乡村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建筑中采访了建筑的主人周叔叔。周叔叔是一名泥瓦匠,有丰富的建房经验。我们采访了周叔叔关于建造房子时的设计思路。“别人怎么建我们就怎么建喽!”周叔叔爽朗地回答。他多年的经验给他设计的灵感。在他家的建筑中,有着传统建筑的优点体现,比如穿堂结构。穿堂风让建筑内部更加适宜居住。
在测量数据的间隙,我们参观了村子里一栋2013年刚刚建造的小洋房。设计充满了西洋花园房的特色,建筑内部闷热无风,靠自动式设备才能更好的居住在那样的环境。房子主人告诉我们“这样的房子好看,很大,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建新房子的。我们也这样建!”
现在普通农村的建设跟风化较为严重,“村子里没有什么规划,都是我们自己想建什么就建什么。”采访中的大部分村民认为,“如果政府能有规划的建设新农村,可能新农村的建筑会更加科学舒适。”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